近十多年來,在發達國家基礎教育領域興起的STS課程,即科學——技術——社會結合的課程,其核心也體現了綜合化的原則。STS課程的特征是綜合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的本質及其相互關係,把科學的內容放到社會的背景上來編製。由於課程的側重點不同,這類課程的具體內容和名稱也各有各異。將STS課程設計思想滲透到當前學科教學中,是課程內容綜合化的一個重要的創新途徑。它提示我們,在科學課程教學時必須考慮有關技術應用和社會效應等相關問題。在學習技術過程中,必須學習或思考這種技術所依據的科學原理,以及可能的社會應用領域。在學習科學和技術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學習科學技術發展的曆史,以及對社會發展產生的正負麵影響和作用。在學習社會課程中,要求學生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以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等等。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融合的教學內容有利於打破學科分離,促進綜合學科的構建。
(三)抓住各學科中信息教育內容的關鍵
香港有學者撰文介紹說,正在實施的香港小學數學新課程,將以科技教學思想為指導,把教學目標分為知識、技能和態度三個維度,在技能中提出運用現代科技學習數學的能力的課程目標,在態度中也提出正確使用現代科技的課程目標。香港一份小學數學教學強調的策略是“無須花太多時間在繁雜的計算技巧上訓練,應鼓勵學生用心算或筆算,並應引導學生判斷在什麼情況下使用計算機。”教師必須運用適合的電腦軟件作為概念學習和知識技能鞏固的有效手段,更要利用數學遊戲軟件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香港小學數學新課程綱要,充分反映了科技課程的取向,確定了數學課程內容要隨著學生廣泛使用電腦的環境而改變的原則。香港小學數學新課程代表了世界課程改革的一種趨勢,即各學科教學都在逐步強化信息教育內容,充分考慮到現代科技因素對教學內容的巨大影響。
在日本,信息教育早已經深入到學生的各個發展階段以及各學科的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中,重點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理解、選擇、處理、創造等方麵的必要能力,以及應用計算機等信息手段的能力和態度。這些調整包括:在母語課程內容中,強調培養對信息的判斷、選擇、整理,及新信息的創造、傳遞能力,要求學生正確把握故事和文章內容並依照目的和需要恰當的概括能力,收集多種信息,歸納自己的想法並以此加以應用的能力。在社會、地理、曆史、公民等人文社會課程中,培養學生根據學習內容,恰當選擇多種資料並加以應用的能力和態度。在數學課程內容中,在強調對數量、圖形、函數等概念理解的同時,學會收集整理多種多樣的資料,以此培養信息判斷、整理和處理能力。在理科課程內容中,強調觀察和實驗,讓學生學習數據整理的方法及應用,同時在信息檢索、測量、統計、處理等方麵,要用計算機來充實“問題解決”學習模式。甚至在美術課程裏,也要求培養學生表達和傳遞新信息的能力。除了信息處理能力之外,信息教育的內容還包括,通過各門課程的相互配合和廣泛滲透,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信息化特性,感受信息化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提高對信息重要性的認識等等。這就是說,信息能力的培養不僅是簡單的操作計算機,還應形成一個更廣泛的概念;構成信息能力的內容也絕非在單一學科中實現,而應考慮到各學科之間的聯係和配合。
我國也已經在中小學逐步開設了信息技術課,並將其確定為必修課程。計算機正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推動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計算機教育水平的高低,將影響我國綜合國力的形成,影響一代人的發展。信息技術課的開設為我國中小學信息教育帶來了良好的開端。然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並不等同於計算機編程與應用。同時,信息技術課也不是對學生進行信息教育的全部內容。信息技術課要抓住信息技術內容的關鍵在於這兩個原因:第一,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學內容不論是以應用操作為主,還是適當學習一些計算機語言和編程,或者是應既教操作又教原理和編程,都不能忽視另一個重要方麵,即通過學習計算機發展曆史及其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計算機和網絡文化,了解信息化時代的特性,感受和領悟人類創造和創新過程,認識信息化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提高對信息化重要性的認識,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第二,信息教育並不是一種單一課程,正如我國香港和日本那樣,信息教育內容必須要貫穿到中小學生的其他課程中去;信息教育也不隻是計算機教師的職能,所有學科的教師都必須自覺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信息的判斷、選擇、整理,及新信息的創造、傳遞能力。今後的計算機教學要與數理化教學同步,計算機知識要結合數理化等課程內容來學習,數理化等課程問題要能用計算機來解決,並將這種思想貫徹到各科教學內容創新中,反映在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