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新課程改革的檢視與展望(5)(2 / 2)

(四)把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走向,積極創新

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向前推進,教師作為直接的參與者責任非常的重大。廣大教師和教育教學管理人員隻有以高度的責任感,密切關注這一意義深遠的改革實驗,了解和把握改革的趨勢和走向,才能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實現教學內容的創新。本世紀初,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召開的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研討會上,專家們基本上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即新課程應加大教材的彈性和可選擇性,在強調基礎性的同時,重視學生發展的差異,實現課程內容多元化,教材內容多層次;課程教材都要遵循現代社會和科技的發展趨勢,淡化傳統的學科課程,逐步走向課程綜合化,實現科學與人文的雙向融合;21世紀的課程體係應是開放性的,並始終處於動態發展之中。這些觀點奠定了此次新課程改革中課程內容改革的明確思路。

以語文課程內容為例。在教育部對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進行全麵修訂後,在初中和高中開始逐步啟用,新教材選編的內容出現了令人欣喜的變化。新大綱著眼於學生精神素質和語文整體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加了文學的含量,收入一批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當代作品,並第一次明確具體指定了中學生課外必讀的文學書目,讓中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受到文學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文學鑒賞能力。隨著語文課程的繼續改革和內容的更新,備受社會關注的語文課程存在的種種弊端,將可能得到逐步解決。

本次課程改革努力構建以德育為根本,以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知識重組為基礎,以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評價製度為保障的,開放的、充滿活力的基礎教育課程體係。新的課程將具有基礎性、多元化、現代性、開放性和綜合性等特征。

1.基礎性。從保證和滿足每個學生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出發,為學生提供最基礎的人類文化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

2.多元性。課程內容具有多樣性和彈性,以適應不同發展水平區域的需要;課程還具有差別性和選擇性,以適合不同發展水平學生和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3.現代性。課程內容編製依據兒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來調整,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根據現代科學及學科發展的新變化,重新組合、選擇和增添新的內容;教學手段采用新的教育技術。

4.開放性。強調學習與學生生活、與社會發展的聯係;課程實施過程要體現民主性和尊重個性發展的原則;提倡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性,學習方式的自主選擇,評價標準的差異性。

5.綜合性。依據現代社會與科學的發展需要,重新審視基礎教育的課程,對學科設置及內容進行選擇與組合,重視課程的綜合化,設計體現課程的整體性。提倡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一。在課程編製和教學中,既注重科學原理的認識和掌握,又注重態度、方法、精神的綜合培養;既體現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又吸納國外有益經驗。例如,正在實驗推廣的普通高中新課程計劃,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納入並強調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社會實踐、社會服務和研究型學習。這種以問題為中心,強調實踐環節,重在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十分有利於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