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
地,物也;天,神也。物無逾神之理,顧有地斯有天,若其配然爾。
地有升降,日有修短。地雖凝聚不散之物,然二氣升降其間,相從而不已也。陽日上,地日降而下者,虛也;陽日降,地日進而上者,盈也;此一歲寒暑之候也。至於一晝夜之盈虛、升降,則以海水潮汐驗之為信;然間有小大之差,則係日月朔望,其精相感。
日質本陰,月質本陽,故於朔望之際精魄反交,則光為之食矣。
虧盈法:月於人為近,日遠在外,故月受日光常在於外人視其終安裝如鉤之曲,用及其中天也如半璧然。此虧盈之驗也。
月所位者陽,故受日之光,不受日之精,相望中弦則光為之食,精之不可以二也。
日月雖以形相物,考其道則有施受健順之差焉。星月金水受光於火日,陰受而陽施也。
陰陽之精互藏其宅,則各得其所安,故日月之形,萬古不變。若陰陽之氣,則循環迭至,聚散相蕩,升降相求,賥賦相揉,蓋相兼相製,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無方,運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謂之何哉“日月得天”,得自然之理也,非蒼蒼之形也。
閏餘生於朔,不盡周天之氣,而世傳交食法,與閏異術蓋有不知而作者爾。
陽之德主於遂,陰之德主於閉。
陰性凝聚,陽性發散;陰聚之,陽必散之,其勢均散。陽為陰累,則相持為雨而降;陰為陽得,則飄揚為雲而升。故運物班布太虛者,陰為風驅,斂聚而未散者也。凡陰氣凝聚,陽在內者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雷霆;陽在外者不得入則周旋不舍而為風;其聚有遠近虛實,故雷風有小大暴緩。
和而散,則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則為戾氣噎;陰常散緩,受交於陽,則風雨調,寒暑正。
天象者,陽中之陰;風霆者,陰中之陽。
雷霆感動雖速,然其所由來亦漸爾。能窮神化所從來德之盛者與火日外光,能直而施;金水內光,能辟而受。受者隨材各得,施者所應無窮,神與形、天與地之道與“木曰曲直”,一能既曲而反申也;“金曰從革”,從革而不能自反也。水火,氣也,故炎上潤下與陰陽升降,土不得而製焉。木金者,土之華實也,其性有水火之雜,故木之為物,水漬則生,火然而不離火相待而不相害,鑠之反流而不耗,蓋得土之精實於水火之際也。土者,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地之質也,化之終也,水火之所以升降,物兼體而不遣者也。
(冰)〔水〕者,陰凝而陽未勝也;火者,陽麗而陰盡也。
火之炎,人之蒸,有影無形,能散而不能受光者,其氣陽也。
陽陷於陰為水,附於陰為火。
天道篇第三
天道四時行,百物生,無非至教;聖人之動,無非至德夫何言哉天體物不遺,猶仁體事無不在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物而非仁也。“吳天日明,及爾出王,昊天日旦,及爾遊衍”,無一物之不體也。
上天之載,有感必通;聖人之為,得為而為之(也)〔應〕天不言而四時行,聖人神道設教而天下服。誠於此,動於彼,神之道與!“成變化,行鬼神,成行陰陽之氣而已矣。”
韓本有此一段。
天不言而信,神不怒而威;誠故信,無私故威。天之不測謂神,神而有常謂天。
運於無形之謂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天道也。聖不可知也,無心之妙非有心所及也。
“不見而章”,已誠而明也;“不動而變”,神而化也;“無為而成”,為物不貳也。
已誠而明,故能“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富有”,廣大不禦之盛與!“日新”,悠久無疆之道與天之知物不以耳目心思,然知之之理過於耳目心思。
天視聽以民,明威以民,故詩書所謂帝天之命,主於民心而已焉。
“化而裁之存乎變”,存四時之變,則周歲之化可裁;存書夜之變,則百刻之化可裁。“推而行之存乎通”,推四時而行,則能存周歲之通;推晝夜而行,則能存百刻之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知上天之載,當存文王。
“默而成之,存乎德行”,學者常存德性,則自然默而成信矣。
存文王,則知天載之神,存眾人,則知物性之神。
穀之神也有限,故不能通天下之聲;聖人之神惟天,故能周萬物而知。
聖人有感無隱,正猶天道之神。
形而上者,得意斯得名,得名斯得象;不得名,非得象者也。故語道至於不能象,則名言亡矣。
世人知道之自然,未始識自然之為體爾。
有天德,然後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
(正)〔貞〕明不為日月所眩,(正)〔貞〕觀不為天地所遷。
神化篇第四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
“神無方”,“易無體”,大且一而已爾。
虛明一作靜。照鑒,神之明也;無遠近幽深,利用出入之充塞無間也。
天下之功,神鼓之也,辭不鼓舞則不足以盡神。
鬼神,往來、屈伸之義,故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神示者歸之始,歸往者來之終。
形而上者,得辭斯得象矣。神為不測,故緩辭不足以盡神〔緩則化矣;〕化難知,故急辭不足以體化,〔急則反神。〕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其在人也(知)〔智〕義(用)利〔用〕,則神化之事備矣。德盛者窮神則(知)〔智〕不足道,知化則義不足雲。天之化也運諸氣,人化也順夫時;非氣非時;則化之名何有?化之實何施?中庸曰“至誠為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陰陽,與天地同流而無不通也,所謂氣也者,非待其蒸鬱凝聚,接於目而後知之;苟健、順、動、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爾。然則象若非氣,指何為象?時若非象,指何為時?世人取釋氏銷礙入空,學者舍惡趨善以為化,此直可為始學遣累者,薄乎雲爾,豈天道神化所同語也哉“變則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謂之變”,以著顯微也。穀神不死,故能微顯而不掩。鬼神常不死,故誠不可掩;人有是心在隱微,必乘間而見,故君子雖處幽獨,防亦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