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篇第一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賥賦、相蕩、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不如野馬、賥賦,不足謂之太和。

語道者如此,謂之知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不如是,雖周公才美,共智不足稱也已。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

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

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則聖人盡道其間,兼體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彼語寂滅者往而不反,徇生執有者物而不化,二者雖有間矣,以言乎失道則均焉。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不亡者,可與言性矣。

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於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隱於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此道不明,正由誜者略知體虛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幽明不能舉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陰一陽範圍天地、通乎晝夜、三極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莊混然一塗。語天道性命者,不罔於恍惚夢幻,則定以“有生於無”,為窮高極微之論。入德之途,不知擇術而求,多見其蔽於而陷於淫矣。

氣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嚐止息,易民謂“賥賦”,莊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馬”者與!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通〕聚(散)〔結〕,為風雨,為雪霜,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無非教也。

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氣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

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謂之無?故聖人仰觀俯察,但雲“知幽明之故”,不雲“知有無之故”。盈天地之間者,法象而已;文理之察,非離不相睹也。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

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凝釋於水,知太虛即氣,則無無。

故聖人語性與天道之極,盡於參伍之神變易而已。諸子淺妄,有有無之分,非窮理之學也。

大虛為清,清則無礙,無礙故神;反清為濁,濁則礙,礙則形。

凡氣清則通,昏則壅,清極則神。故聚而有間則風行〔風行則〕(而)聲聞具達,清之驗與!不行而至,通之極與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聖者,至誠得天之謂;神者,太虛妙應之目。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爾。

天道不窮,寒暑(已)〔也〕;眾動不窮,屈伸(已)〔也〕鬼神之實,不越二端而已矣。

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

感而後有通,不有兩則無一。故聖人以剛柔立本,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遊氣紛擾,合而成質者,生人物之萬殊;其陰陽兩端循環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

“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歲成。”神易無方體“一陰一陽”,“陰陽不測”。皆所謂“通乎晝夜之道”也。

晝夜者,天之一息呼!寒暑者,天之晝夜乎!天道春秋分而氣易,猶人一寤寐而魂交。魂交成夢,百感紛壇,對寤而言,一身之晝夜也;氣交為春,萬物糅錯,對秋而言,天之晝夜也。

氣本之虛則湛(本)無形,感而生則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故愛惡之情同出於太虛,而卒歸於物欲,倏而生,忽而成,不容有毫發之間,其神矣夫造化所成,無一物相肖者,以是知萬物雖多,其實一物無無陰陽者,以是知天地變化,二端而已。

萬物形色,神之糟粕,性與天道雲者,易而已矣,心所以萬殊者,感外物為不一也,天大無外,其為感者賥賦二端而已〔焉〕。物之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鄉,一萬物之妙者與氣與誌,天與人,有交勝之理。聖人在上而下民谘,氣壹之動誌也;鳳凰儀,誌壹之動氣也。

參兩篇第二

地所以兩,分剛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參,一太極兩儀而象之,性也。

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在故不測。兩故化,推行於一。

此天之所以參也。

地純陰凝聚於中,天浮陽運旋於外,此天地之常體也。

恒星不動,純係乎天,與浮陽運旋而不窮者也;日月五星逆天而行,並包呼地者也。地在氣中,雖順天左旋,其所係辰象隨之,稍遲則反移徙而右爾,間有緩速不齊者,七政之性殊也。月陰精,反乎陽者也,故其右行最速;日為陽精,然其質本陰,故其右行雖緩,亦不純係乎天,如恒星不動。金水附日前後進退而行者,其理精深,存乎物感可知矣。鎮星地類,然根本五行,雖其行最緩,亦不純係乎地也。火者亦陰質,為陽萃焉,然其氣比曰而微,故其遲倍日。惟木乃歲一盛衰,故歲曆一辰。辰者,日月一交之次,有歲之象也。

凡轉之物,動必有機;既謂之機,則動非自外也。古今謂天左旋,此直至粗之論爾,不考日月出沒、恒星昏曉之變。愚謂在天而運者,惟七曜而已。恒星所以為晝夜者,直以地氣乘機左旋於中,故使恒星、河漢因一作回。北為南日月因天隱見,太虛無體,則無以驗其遷動於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