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1)(1 / 3)

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江澤民同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必須認識到,如果隻講物質利益,隻講金錢,不講理想,不講道德,人們就會失去共同的奮鬥目標,失去行為的正確規範。”江澤民同誌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新世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必須在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把法製建設與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係。這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麵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任務和奮鬥目標,號召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把全體公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在全社會提高人民群眾的道德水平,非常重視道德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重要意義。

人類與一般動物區別的重要標誌之一是道德,它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屬性。所謂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曆史條件下的人們,對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必然產生和形成的人際關係、利益分配、法律製度和思想行為等進行價值判斷、價值追求、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總和。這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多結構的複雜而龐大的道德係統,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環節。道德,從道德精神到道德規範,具有多方麵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道德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所顯示出的力量和價值,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行為規範,約束和控製人們思想行為,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也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良好願望,誘導和激發人們想像力,憧憬和設計未來世界。道德是遠遠比人們通常所理解內涵要深刻得多,外延要廣泛得多,價值要重大得多。道德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是一種理想信念,一種思想境界,一種精神支柱,一種內在力量。

曆史上,我們黨十分重視道德建設對於我國革命事業的重要作用。解放前毛澤東在延安親自領導了全黨的整風運動,他多次批評黨內的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認為這三個方麵的錯誤作風雖不是占全黨統治地位的東西,但卻腐蝕黨的肌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毛澤東強調必須要將理論和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將改造主觀世界同改造客觀世界結合起來。全國解放後,毛澤東多次號召人們學習哲學,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強調隻有這樣,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才不是形而上學的條條框框,而是實實在在的具體實踐,才能出成果見成效。

鄧小平同誌繼續推動了道德建設的發展。鄧小平同誌指出:“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由於社會主義製度的這些特點,我國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公民的道德建設”等新的提法,並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了毛澤東、鄧小平關於道德問題的一係列重要思想,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進一步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方針,強調要高度重視理論建設和文化建設,強調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加強道德建設和社會公德教育,等等。1996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對跨世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全麵部署。全會根據全麵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要求,分析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麵臨的形勢,總結了經驗教訓,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其中辟出專章,闡述了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即“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