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江澤民同誌又提出,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除了要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律體係,還必須在全社會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係。同年6月,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同誌又進一步闡述了法治和德治的關係問題。指出,法律和道德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相互聯係、相互補充。2001年1月,江澤民同誌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再次強調,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法製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同年3月15日,全國人大九屆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總體規劃中寫下了:“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道德體係,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二、曆史發展與時代進步的需要
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培養、弘揚和依靠人類自律精神,通過道德傳承、道德輿論、道德文化、道德機製,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道德修養、道德覺悟,自我約束不當思想行為,自我激勵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行為,自我調整利益關係和互動過程,保持正常的社會秩序,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促進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進步。
搞好道德建設,道德創新,道德力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無論是對一個人,還是對一個組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是事關自身形象、前途、命運的大事,是凝聚力、戰鬥力、競爭力的源泉,是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爭取勝利的決定性因素。道德變革與創新,一直都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實現重大曆史轉折的重要前奏、重要標誌、重要內容、重要動力和重要保證。
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能夠始終保持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不僅僅是擁有必要的地理、資源、環境、物質等技術經濟因素,更為重要的是擁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以貫之的文化傳統和道德精神,能夠順應曆史進步的大潮和時代發展的大勢,不斷實現道德精神、道德意識和道德規範的新的突破,保持和促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全麵變革與進步,始終引導自己沿著正確方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障礙,從而不斷接近勝利的彼岸。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由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使我國進入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加速轉型的重要曆史時期。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道德領域都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在這個重要的曆史進程中,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事業的改革,都與思想上的解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都與廣大幹部群眾在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方麵達成新的更高層次的共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因為有了一次次的思想解放,有了一次次的價值觀念突破,有了公民道德的進步與升華,才會出現我們黨和國家一次次的理論創新和實踐飛躍,才有可能一次次地把改革和建設提升到新的高度,從而順利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戰略目標。
目前人類社會已進入了21世紀,我們國家已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麵臨著新形勢和新任務的挑戰。環顧全球,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國際競爭更加激烈,文化因素對社會進步的影響正在迅速擴大,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攻勢。同時,我國經濟社會多樣化趨勢更加明顯,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價值衝突、道德問題更加突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提出來的。
三、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麵發展、全麵進步的社會。早在1977至1978年,鄧小平同誌就對我國文化建設,特別是教育和科學工作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在同中央的兩位同誌談話中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1977年8月8日,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鄧小平同誌又指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在這個講話中,他還就調動知識分子積極性,尊重勞動、尊重人才等問題提出了改革和改進的意見。
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和同年4月22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他進一步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建設宏大的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隊伍,改革科研部門體製,提高教育質量,造就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一代新人,教育改革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尊重教師的勞動和提高教師的質量等問題,作了重要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