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1)(3 / 3)

1979年10月30日,鄧小平同誌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任務。他說:“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製。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980年12月25日,鄧小平同誌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全麵論述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他指出,建設精神文明,不但包括教育、科學、文化,而且包括共產主義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誌式關係等。

1982年5月28日,中央轉發《關於深入持久地開展“五講四美”活動,爭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勝利》的文件,提出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製度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極其重要的特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是使我國的人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民;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部門,報刊、廣播、電視、文藝、出版等宣傳戰線、思想戰線、理論戰線各單位,都要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自己的中心工作。

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我國完成撥亂反正和開始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標誌。大會提出,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曆史時期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大會指出,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戰略方針。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分為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兩個方麵。文化建設指的是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知識水平的提高;思想建設的內容主要是指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紀律。

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根據黨的十二大關於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戰略決策,根據鄧小平同誌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以及我國全麵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在作出科技體製改革和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的基礎上,又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對精神文明建設作了全麵部署。《決議》規定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基本指導方針和根本任務。《決議》指出: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教育科學文化既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覺悟的重要條件;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衛生、體育、文物、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項文化事業都有各自的重要作用,要從我國地域遼闊、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爭取使這些事業獲得一個大的發展;我們文化事業的社會主義性質,要求必須把社會效益作為最高標準,努力提高精神產品質量,以滿足群眾的廣泛需要,進行文化管理體製改革,改善經營管理,促進文化帶來的蓬勃發展;整個精神文明建設都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決議》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對於全黨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切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具有重大作用。

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新的曆史時期也十分注意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工作,從多方麵作了積極有效的努力。1989年9月29日,江澤民同誌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社會主義不僅要實現經濟繁榮,而且要實現社會的全麵進步。堅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我們的基本方針。”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去指導理論、宣傳、教育、新聞、出版、文學藝術等部門的工作,去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和輿論陣地,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1991年7月1日,江澤民同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戰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