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2)(2 / 2)

200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的大會講話中,江澤民同誌強調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就為我們黨在新世紀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明確了指導思想。

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我們必須認識到,如果隻講物質利益,隻講金錢,不講理想,不講道德,人們就會失去共同的奮鬥目標,失去行為的正確規範。要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為社會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風尚營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礎。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求必須與社會主義製度的根本性質相統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相吻合,與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相適應。它既與我們黨在戰爭年代形成的思想道德不同,也與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思想道德不同,同伴生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西方思想道德更有著根本的區別。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一、貫徹這一基本方略的重要性

2001年1月10日,江澤民同誌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講話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在這裏,江澤民同誌站在曆史的高度提出了“以德治國”這一重要的治國方略。

“以德治國”是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站在“三個代表”的高度,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步人新的發展時期所提出的又一重要的治國方略,是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整個戰略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治國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也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重大發展。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這一治國方略內涵,因為這對於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具有極其深遠的曆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論述公民道德建設重要性時強調:“在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把法製建設與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法治與德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在我國曆史上,許多人都主張儒法並用。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我國在封建社會繁榮時期的唐朝,統治者一麵搞“貞觀修禮”,製定了一套封建的道德體係;一方麵又製定法律,形成了我國曆史上最嚴密、最係統的封建法典——唐律,這不僅把統治階級的意誌以法律的形式體現出來,而且通過法律的形式強製推行其道德觀念。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緊密結合的一個整體。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都有獨特地位和功能。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製性手段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社會主義德治是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來規範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德治搞好了,可以推動依法治國。

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基本方略,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製度化、法律化,使這種製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以德治國,就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相配套的社會主義道德體係,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