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喪失配偶的獨身老人無人贍養的多
23起案子中有老人26名,其中20人喪偶,獨身老人占87%。這些老人喪失配偶後,子女對其婚姻幹預,不準再婚,隻要老人一心一意勞動,為家庭創造財富,一旦老人完全喪失了勞動力不能再勞動時,就覺得老人是累贅,不願和老人一起生活,更不願照料老人。鳳凰縣吉信鎮譚老太太30歲守寡將兒子養大,兒子兒媳都成了軍官,卻不管老人的生活。這些老年人既得不到子女的贍養,又沒有老伴互相關照,其精神和生活最為淒慘。
(三)老年農民得不到贍養的多
23起案子中的26名老人中,農民20人,占76.9%。絕大多數農民喪失勞動能力後,沒有退休金,也沒有保險金,勞動一輩子,房地產被子女占去,自己空空如洗,一無所有。子女不自覺履行贍養義務,老人生活沒有保障。
三、關於少年兒童的成長權、教育權忽視問題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兒童的成長教育應受到重視。然而一些家庭尤其在農村,兒童的輟學現象極為普遍。許多家庭為了眼前暫時的經濟利益,迫使適齡兒童放牛、打工或做其他一些雜活,導致失學兒童不是在減少,而是增多。使兒童健康成長的權利被剝奪,享受教育的權利被剝奪。兒童的教育應循序漸進、因勢利導,其天性不應隨意扭曲。然而很多家庭在望子成龍的期望下,強行孩子學這樣,學那樣,甚至一些兒童因此受到虐待,使他們(她們)小小年齡就產生“學習之苦”和“學習之畏”,使兒童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天性受到嚴重損害,這對於兒童的成長是極不利的。
家庭道德缺失的幾個原因
一、遠離了傳統道德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切向錢看的社會傾向和腐敗盛行所導致的不良社會導向,致使一些人根本遠離了傳統的文化道德,不僅如此,甚至連最基本的“是非感”“自律感”“恥辱感”都丟掉了。
二、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尚未確立新的道德倫理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家庭的結構、職能、家庭成員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文化方式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多樣化發展,造成了城鄉之間、發達地區和貧苦地區之間、不同職業、收入以及年齡之間的婚姻家庭觀念和生活方式呈現出不斷變化和差異加大的趨勢。尤其是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加上經濟發展後,科學技術教育、文化娛樂生活的相對滯後,造成了家庭生活領域出現了大量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傳統道德尚未涉及的方麵,這就給家庭文明工程提出了挑戰,也提出了難點。
三、一些條件的限製與傳統觀念的影響
由於我國的文化和經濟條件的限製,加上長期“男尊女卑”等封建傳統的影響以及法律上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家庭建設出現諸種道德問題的原因。
在我們抽查贍養案件中發現,涉及應盡義務的子女中大多數是文化程度低的人群。文化水平的低下直接製約著他們的認識能力和道德觀念的提高。自私自利、目光短淺,隻顧自己小家庭中老婆孩子的利益,把贍養老人視為“負擔”“包袱”。同時,這些家庭的經濟狀況也十分拮據,“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由此也導致把眼光注意到小家庭,而把老人的贍養問題丟在一邊。
最後,法製觀念的淡薄。家庭也應該有法製,應該夫妻平等,孩子也有獨立人格,老人也應有要求贍養的權利。然而,在許多人看來,法律是不管家務事的,“清官難斷家務事”,致使家庭內部失去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