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入文明時代開始,家庭就成為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家庭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是個體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學校,對個體的道德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他(她)的道德領域猶如一張白紙,是家庭、父母、親人為這張白紙畫上第一張圖畫,而且,這張圖畫的影響作用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可以說,家庭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道德體係建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共中央頒布實施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家庭道德建設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這對於調動家庭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對於提高家庭成員尤其是婦女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家庭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不斷發展,我國的家庭結構、職能、家庭觀念、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新的競爭機製的引入,也影響到家庭,給家庭成員和家庭生活帶來許多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從而影響到家庭道德建設的發展。對此,我們應加以分析研究並加以解決。
一、關於婦女的自主權、經濟權受到侵犯的問題
在家庭的人際關係中,夫妻關係是核心,因而夫妻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也最為突出。在當前法院民事庭受理的上訴案件中,婚姻家庭中夫妻糾紛不斷出現。這些家庭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婦女的自主權、經濟權受到侵犯。比如婦女往往成為家庭暴力的犧牲品,由於一些家庭中丈夫的道德意識淡薄,抵不住社會上各種美色或利益的誘惑,導致夫妻矛盾叢生,出現家庭暴力事件。婦女也常常成為重男輕女封建殘餘思想的受害者。如一些婦女,因生育女兒而引起家庭糾紛,該丈夫遂在外麵包養情人,企圖生個兒子,而對自己的兒女不聞不問,不給撫養費,從而導致兒女的生活、學習受到影響,對妻子造成物質和精神雙重壓力。一些下崗婦女或經濟能力差的婦女在家中往往沒有地位,導致夫妻關係極不平等。其中一些執法人員對婚姻家庭中的違法問題認識不全麵,加上取證較難,導致婦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權益屢屢遭到侵犯。
二、關於老年人的生存權、贍養權的保障問題
贍養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特別是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以後,把贍養老人用國家的基本法——《憲法》和處理婚姻家庭的基本法——《婚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加以確認,使老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但是,老無所養的現象仍然存在,當今社會上不盡贍養老人義務的為人之子(女)仍屢見不鮮,甚至虐待、遺棄老人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致使一些老年人貧病交加,住無定所,生活無著,影響了社會穩定團結。
例如,在湘西州各縣隨意抽查了城、鄉幾個人民法院審查的23起贍養案件。這些贍養案件普遍存在的問題是:
(一)多子女的老人無子女贍養的多
據永順、龍山、古丈、鳳凰3個區縣法院抽查的13起案件,原告18人(夫婦倆為原告的5起),其中有1名子女的3人(大多數為養子或繼子);有2—5個子女的10人;有6—9個子女的3人。比如:永順縣石堤鎮石某某(60歲)與蘭某某婚後共生子女6個(4男2女),兩位老人含辛茹苦的將兒女撫養成人,並先後成家立業,蘭某某1980年病故。隨著歲月的流逝,石老人也逐漸喪失勞動和生活能力,兒女嫌棄,互相推諉,無人贍養,少吃沒穿,生活困難。古丈縣坪壩鄉,一個老人有4個兒子,卻沒人贍養,致使老人流落街頭,乞討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