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吾國文化運動之過去與將來(1 / 1)

(一九三四年六月十三日吾人一說到文化運動,就不能不聯想到歐洲的文藝複興,因為他實在是文化運動上最顯著的一個例證。在空間上,發起於意大利,次第到英、法、德諸國,漸漸的普及於全歐。在時間上,發端於十三、十四世紀之間,極盛於十六世紀,對於最近幾世紀,也還有不少的影響。在內容上,以思想自由為原則,所以產生適合人情的文藝,注重實證的科學,提倡人權的理論,後來宗教改革,美、法共和,也是要推源於此的。

因而觀察我國的文化運動,也可用歐洲的文藝複興,作一種參證。我國當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同時並起,可以當歐洲的希臘。後來,漢武帝用董仲舒議,罷黜百家,儒家言儼然有國教的資格,與歐洲中古時代的基督教相當。此後,由印度輸入佛教,民間的多神信仰,又仿佛教而編為道教,然亦不能奪儒家之席,而漸被其同化。到宋、明時代,儒者又把佛、道兩家抽象的理論,融合到儒家學說裏麵去,就叫理學,這正與歐洲中古時代的煩瑣哲學相當。直至清代,學者始漸悟空談理義之無謂,乃用歸納法,治詁訓考訂,名日漢學,即含有複古的意義;而經、子並治,恢複到董仲舒以前的狀況了。到戊戌政變時代,有昌言改製、利用西學的運動,但仍依托孔教,正如文藝複興時代;美術的形式,雖融入希臘風,但所取材料,還不脫基督教經典,也是過渡時期所不能免的現象。

直至辛亥革命,思想開放,政治上雖並不能實行同盟會的主張,而孫先生重科學、擴民權的大義,已漸布潛勢力於文化上。至《新青年》盛行,五四運動勃發,而軒然起一大波,其波動至今未已。那時候以文學革命為出發點,而以科學及民治為歸宿點(《新青年》中稱為賽先生與德先生,就是英文中Science與Democracy兩字簡譯)。文學革命的工作,是語體文,語體詩,古代語體小說的整理與表彰,西洋小說的翻譯,傳說、民歌的搜集,話劇的試驗,都是以現代的人說現代的話,打破摹仿盲從的舊習,正猶民族複興以後,意、法、英、德各民族,漸改拉丁文著書的習慣,而用本民族的語言。正是民族思想解放的特征。在這個時候,知識階級,已覺悟單靠得學位,圖飯碗,並不算是學者,渴望有一種研究的機關。十幾年來,次第成立的,有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最近有中山文化教育館的研究部。各大學,如北京、清華、燕京等,亦往往設研究所;最近教育部且通令各大學建設研究機關。而其他學術團體,除科學社成立在先外,如普通性質的中華學藝社,專門性質的地質、生物、物理、化學、農學、工程、經濟、社會等學會,都在這個時間次第成立了。

一方麵,那時候的學者,都感覺到我們四萬萬同胞中,識字的、有常識的人實在太少了,有這些沒有受過教育的大多數人,無論有何等完善的憲法,是不過供少數知識階級的工具,於全民是沒有關係的。大家認孫先生於憲政時期以前設一個訓政時期,是最妥當的;而且,自命為知識階級的,尤不可不負訓政的責任。除各級黨部盡力於民眾訓練外,其他特別組織,如河北的定縣,山東的鄒平,江蘇的徐公橋、黃墟、無錫、善人橋等,均以開通民智、改良敝俗為全民政治的準備。這種運動的方向,是很對的。

我們讀孫先生的三民主義,完全用語體文記錄出來,是給我們一種作文的標準。孫先生說:“我們要學外國,是要迎頭趕上去,不要向後跟著他。譬如學科學,迎頭趕上去,便可以減少兩百多年的光陰。”孫先生又說:“以人民管理政事,便是民權現在是什麼世界呢?就是民權世界。”我們用這兩種標準,來檢點十餘年來的文化運動,明明合於標準的,知道沒有錯誤。我們以後還是照這方向努力運動,也一定不是錯誤,我們可以自信的了。

據《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創刊號(1934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