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數學課上學生遇到難題,需要教師給個“錨”。教師舉出與這道難題相關或類似的但又稍微容易些的例題,通過分析例題,學生就容易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這樣既利用“沉錨效應”,又預防“沉錨”的消極效應。
(3)作文教學,有了題目,或寫作指向,教師提供好的例文,就是一個“錨”,可以給學生很多啟示,再激發學生在例文基礎上進行發散思考,開擴思路。這種做法,既發揮了“沉錨效應”,又避免了“沉錨”的負麵效應。
同時要避免“沉錨陷阱”
(1)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不要一味依賴第一個想法。
(2)有困惑向別人請教之前,自己先精心考慮出一個思路,不要完全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
(3)小組交流互動,不急於評價,特別是對第一個發表的意見不急於評價,應廣開思路,集思廣益,在眾多意見中去發現,去生成,形成在當時條件下的最優化方案或思路。
三、教師如何把心理規律運用於教育之中
(一)羅森塔爾效應——心理暗示和期望
1、案例再現:
1968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助手們來到一所小學,說是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級,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8個月後,羅森塔爾對這些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於和別人交往。羅森塔爾教授這才對相關老師說,自己對這些學生一點也不了解,這讓老師們很是意外。實際上,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意挑選的,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
2、原理分析:
謊言何以成真?是“暗示”和“期望”發揮了作用。這種由他人的期望和熱愛使人們的行為發生與期望趨於一致的變化,在心理學上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本人將這一實驗結果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這來源於一則希臘神話故事。皮格馬利翁是一位雕刻師。他耗盡心血雕刻了一位美麗的姑娘,並傾注了全部的愛給她。上帝被雕刻師的真誠打動了,使姑娘的雕像獲得了生命。神話故事表達了愛和真誠的期望總能創造奇跡的思想,尤其在孩子身上。
就羅森塔爾效應來看,首先是心理學家帶有正麵導向的心理暗示:名單和語言;而後是老師們接受了這一心理暗示,不斷對名單上的學生給予好的期望和關注,最終產生了奇跡。
3、實踐應用
(1)發明大王愛迪生,僅在小學上了三個月就被退學,理由是智力低下.但其母親堅信孩子絕不是傻瓜,經常鼓勵小愛迪生說:“你肯定要比別人聰明,這一點媽媽是堅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堅持自己讀書。”而且還不斷鼓勵兒子在探索中發現。經過不懈努力,愛迪生成為了偉大的發明家。我們今天使用的電燈、電影、錄音機不僅受惠於他的發明,更受惠於他的母親無意中運用了羅森塔爾效應所產生的神奇的力量。
(2)祁宏是國家足球隊的年輕隊員,他不僅有“九五”申花奪冠的“三劍客”之一的名譽,而且是國足隊員中名副其實的“影子殺手”。祁宏19歲時就已展現了他“天才少年”的英姿。他不僅有冷靜的氣質,而且捕捉戰機的能力也非常出色,無論在球場上打哪個位置,他都會全身心地投入。當他還是以“超級替補”隊員的身份出現在國家隊時,他幸運地遇到了主教練米盧。米盧經常拍著祁宏的肩對同胞老彼得說:“他是最好的球員!”米盧稱讚祁宏是“最好的”,正是一種發現和期望,更是一種鼓勵和培養。米盧用智慧在祁宏身上產生了獨特的羅森塔爾效應。如果不是米盧,祁宏起碼不會這麼快閃現出他足球天才的光輝。
4、教育啟示:
早在半個世紀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曾提醒教師:“在你的教鞭下有特瓦,在你的冷眼裏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教師要經常告誡自己,提醒自己,換一種眼光、換一個角度看待學生,不斷地積極地對學生抱有期望,並努力地為這一期望去工作,必定會有非凡的成績和新的發現。其實,每一位教師都能創造出奇跡,“真實的謊言”每天都可以上演!
王濤放學回家,進門就高興地對母親說:“媽媽,什麼是創造性呀?今天數學課發單元卷,最後一題是加分題,加10分,別人都不會,隻有我一個人做對了。老師表揚了我,說我做的題有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