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課程的本質和內容結構及課程建設(1)(1 / 3)

(一)課程

課業及其進程。中國宋代朱熹說:“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其中“課程”一詞就含有學習的範圍和進程的意思。在西方,英語“curriculum”一詞,來源於拉丁語,現在用來指學校的課程,即教學的內容和計劃。近代學校興起以來,課程有廣義、狹義兩種。廣義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狹義指一門學科。

1·課程的演變

課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的。在中國奴隸社會,商代的學校大抵是學習的祭祀、軍事、樂舞和文字的知識和技能。周代的學校以“六藝”為課程。據《大戴禮記·保傅》記載,八歲入“小學”,學小藝,履小節;十五就“大學”,學大藝,履大節。以書、數為小藝,禮、樂、射、禦為大藝。嗣後,封建社會的學校,自漢代起,以儒家的《詩》、《書》、《禮》、《春秋》、《易》五經為學校課程。宋代開始又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為學校的課程。在西方,奴錄社會的學校課程,古希臘有斯巴達的“尚武”和雅典的“崇文”兩種典型。中世紀的學校課程充滿了神學的氣氛。基督教教育以“七藝”為課程,即文法、修辭學、辯證法(即邏輯)、算術、幾何學、天文學、音樂理論。世俗封建主教育有所謂“七技”,即騎馬、遊泳、投槍、擊劍、打獵、下棋和吟詩。文藝複興以後,歐洲的學校曾經重視古典語文的教學。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科學進入學校課程,現代語文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後各種專業和職業學校興起,技術學科以至生產勞動在學校課程中占據了一定地位。在教學內容日益豐富和革新、組織結構日益加強的過程中,各種課程理論也隨之形成和發展起來。例如,捷克教育家J·A·誇美紐斯從“泛智論”出發,提出“百科全書式”的課程。英國教育家H·斯賓塞從其“準備生活”說和“知識價值”說,來論證資產階級個人功利主義的課程。以美國J·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家,主張經驗課程或活動課程等等。

2·課程的編訂

和頒行世界各國關於課程編訂和頒行的責任、權限和具體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國家如蘇聯、法國、日本等,課程的編訂和頒行由國家的教育行政領導部門負責,全國統一,具有法律性質,地方和學校非經上級許可無權變動。有的國家如美國、英國等,不規定統一課程標準,授權地方政府負責。但是,這些國家曆來通過國家撥款,提出有關課程的建議,舉行統一教育測驗等措施,來控製或影響學校的課程。中國實行中央集中領導與地方分權相結合的原則。中央教育部編訂和頒行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各地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某些調整和變動,並提倡有領導地進行各種課程和教材的改革實驗。

課程的編訂是一項複雜的綜合性的科學研究,須由教育行政領導部門成員,各個領域的科學家,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專家,以及廣大教師通力合作,共同參與。當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新興科學不斷產生,最新的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如何及時地、恰當地反映於課程,這是各國關心的重要的課題之一。科學家關心和參與課程的編訂,是近幾十年來出現的一種可喜現象,這極有利於課程現代化的進程。但是,課程或學科不是相應科學的簡單壓縮本和複製本,要根據教育目的、培養目標、學生年齡特點、教學規律、學製具體情況和教育事業發展水平等條件,加以選擇、改造、組織和安排。

3·課程編訂的原則

中國學校課程的編訂,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並從中國不斷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製定各級各類社會主義學校的課程。一般遵循以下原則。

符合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任何課程體係都是由一定的教育目的決定的。教育目的集中地反映了特定社會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對課程的客觀要求;而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中國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又紅又專的人才。它的編訂,不但要考慮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當前需要,而且要麵向未來的需要。課程又直接決定於一定學校具體的培養目標。近代以來,形成了3種性質的課程。一是普通教育課程。主要是傳遞人類(包括本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和現代科學基礎知識,包括語文、外語、數學、社會、自然、體育、衛生、美術、音樂等。這是現代社會的成員都需要具備的一般文化修養。二是培養各級各類專門人才的專業教育課程,包括各種具體專業或職業(理、工、農、醫、文史、政法、財經、師範等)的課程。三是綜合技術教育課程或含有綜合技術因素的課程。這類課程是使兒童和少年了解現代生產過程的基本原理,同時使他們獲得各種生產的最簡單的工具的技能。它可以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各種專業,參加現代生產奠定良好的基礎。從現代教育觀點來看,這3種性質的課程有互相滲透的趨勢。隨著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發展,一些原來是專業教育性質的課程,就可能成為普通教育性質的課程;普通教育課程又必須積極適應專業教育課程水平提高的客觀要求。同時,綜合技術教育課程或含有綜合技術因素的課程愈來愈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