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課程的本質和內容結構及課程建設(1)(2 / 3)

適合各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學生身心發展在不同年齡階段呈現一般特點;同一年齡階段兒童又存在著個別差異。課程的深度、廣度和結構,須適合一般特點,既不能超出學生可能接受的限度,又要能促進學生智力、體力的一般發展以及特殊才能的發展。

適合教學的認識規律。編訂課程要有係統觀點。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逐步深化的。課程編訂既要照顧課程的縱向聯係,又要照顧橫向聯係,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要正確處理理論和實踐、抽象和具體的關係;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有必要的循環往複,以利於學生學習逐步深化,從容消化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適合中國辦學的具體情況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狀況。中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采取多層次、多規格和多種形式辦學,又都采取基本一貫的分段製。各階段既各有其相對獨立的任務,又要相互連貫。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設置和安排,既要適當保持銜接和溝通,又要盡可能保證學生在各教育階段學習到相對完整的知識。

中國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關於課程實施的條件也各有不同。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既要堅持具體培養目標的統一的標準,又要因地製宜,尤其要照顧城鄉差別;既應考慮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又要考慮其現實可能。多樣性和一定的靈活性,是實現統一性和逐步縮小差別的必要條件。

4·課程的類型

隨著課程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關於課程本質的認識,關於課程設置的標準,特別是關於課程的結構,出現了多種不同的主張,也相應地出現了課程的多種類型。

各國傳統的課程,多屬於學科課程或分科課程的類型。它以學科作為課程結構的基本成分,即根據教育的需要,分別從相關科學選取一定的材料,組成各種學科,各學科保持本身的邏輯係統,形成一定的課程體係。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新學校”運動和“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興起後,學科課程受到批評,相繼出現“活動課程”、“綜合課程”、“核心課程”等。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實行的基本上是學科課程。它比較有利於學生獲得對客觀世界的完整的認識,其他類型課程各有其一定的合理因素,可以借鑒。

(二)中西科學的知識論與教學內容

現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是在西方產生和發展的,這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古代曾有過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這也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同時,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對照近現代西方科學,畢竟無法相比。在這種背景之下,中國科學史研究者往往把研究重點放在“近代中國科學為什麼落後了”這個所謂“李約瑟難題”上麵。作為文化現象來研究,轉換一個問題更有意義: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沒有孕育科學?實際上,中國學者比李約瑟早20多年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且不說“五四”前後對這個問題作的廣泛化的討論了。

1·知識心理傾向

中國傳統的知識心理傾向表現為保守性。這種保守性可以分成兩個方麵。

首先,表現在認知和求知上強調守成,即師從古人和掌握現有知識,而不主張創造,追求新知識。早在中國古代文化從所謂“五官之學”轉變成諸子之學時,哲人尤其作為主流的儒家就已反複強調守成,鮮明而頑強地表現出保守的知識心理傾向。孔子明確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祖述古代所謂“聖人”的“六經”,而不得進行創造。他強調,“知”隻是學習而已,至於創造,那是聖人的事。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論語·季氏》)“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生而知之”也就是“作”即創造,因為聖人“生而知之”,而“作者之謂聖”(《禮記·樂記》)。這種“述而不作”的主張對中國知識分子的認識心理傾向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其次,如果說上述一點是保守性在時間向度上的表現,那麼,它還表現在空間向度上,即反對探索自然奧秘。這方麵也可提到孔子的一些著名言論:“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這裏當然也有著關懷上的問題,但又表現出麵對已經提出並意識到的自然奧秘問題,采取“不求甚解”的知識態度。

這種保守性深刻影響到中國古代科學。我國古代科學中相對發達的數學,幾乎始終由漢代成書的《九章算術》主宰。後世數學家在這個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麵前裹足不前,“述而不作”,主要作些注釋、證明之類的工作,甚至從漢代到清末,數學家在術語、提問方式和表達方式上都沒有發生過明顯變化。當西方數學在明清之際傳入中國時,中國數學家一方麵覺得耳目一新,另一方麵仍想堅持用《九章算術》來消化之,結果不得不“包舉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