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主義者認為“永恒課程”並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難教難學,隻要教師努力教,學生努力學,教學方法得當,學生是可以通過學習這些永恒課程達到發展智力和形成良好個性的目的的。永恒主義者強調教師要善於根據教學科目的不同和學生的實際,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永恒主義者主張在講解古典名著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反複閱讀古典名著的有關章節,熟記有關段落,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直接把結論強加給學生,而應該激勵和指導他們像古代偉人那樣去思考,體會偉人的內心活動,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出正確的結論,並使他們在學習古代偉人名著的過程中使自己的身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3·對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的課程論
的評價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的課程論產生於本世紀30年代,至今在西方教育界依然非常盛行,擁護和支持它的人很多,這是由於永恒主義課程論具有以下優點:
(1)它猛烈地抨擊了實用主義哲學課程論的弊端,切中了實用主義課程論的要害,在反對當時在美國乃至歐洲占統治地位的實用主義課程論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流派反對傳統教育論的“書本中心”、“教師中心”和“課堂教學中心”。永恒主義者認為這是對的,但他們指出實用主義課程論忽視讓學生學習係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忽視千百年來人類社會寶貴的文化遺產,強調讓學生“從做中學”,這樣學生學到的知識是不完全的,既不能適應現代生產發展的需要,也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因而是應當拋棄的。
(2)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的課程論重視培養大學生的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高級專門人才僅有淵博的專業知識而沒有高強的能力,是無法應付現代社會複雜多變的形勢的,因此永恒主義課程論的倡導者把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思辨能力)放在大學教學的首位,並且強調讓學生通過學習偉人的名著來培養學生的思辨力,是有一定道理的。
(3)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的課程論強調要把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品德貫穿於教學的始終。
麵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罪惡現象,永恒主義者也非常憤怒,他們認為要挽救資本主義世界的命運,就不能隻讓大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必須學習“永恒課程”,特別是學習曆史上偉大人物的不朽作品,讓他們在閱讀這些偉大名著的過程中受到感化,像偉人那樣去思考,像偉人那樣去做事,逐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德。應該說,永恒主義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正確的,采用的措施還是有一些可借鑒之處的。
但是,永恒主義教育哲學倡導的課程論有明顯的缺陷,這主要表現在(1)它的理論基礎是不科學的。永恒主義者強調世界是由永恒不變的“實在”組成,其所謂的“實在”,實際上就是“觀念”和“理念”,這顯然是唯心主義的觀點。由於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的出發點本身就是錯誤的,在這一錯誤出發點的引導下得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學科”,讓學生學習“永恒的課程”,當然也隻能是錯誤的了。
(2)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的課程論強調學習古典的“永恒的學科”。對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品德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它誇大了古典學科特別是古典名著的作用,忽視了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自然科學的作用。如果真要讓大學生學習他們倡導的“永恒課程”,那麼大學生所學的知識則永遠難以超越古人,根本無法適應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要求,這是它的致命缺陷。
(3)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的課程論的指導思想在於培養資本主義社會的“精英”。主張通過“英才教育”提高他們的理智能力,但對於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弟強調的則不是讓他們學習“永恒的學科”,也成為上層人物,而是讓他們學習讀、寫、算的知識和接受一定的職業訓練,成為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馴服的中下層勞動者。因此說,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的課程論是為培養統治者服務的,是宣傳教育“雙軌製”的課程論。
因此,對於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的課程論,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麵,又要了解其弊端,這才是唯物主義者所持的正確態度。
(八)美國多元課程觀的認識論
基礎美國中小學課程的發展,伴隨著不同課程觀之間一場又一場的爭論。人們對課程本質的闡釋,典型說法有種;給課程下的定義,影響較廣的就有9種。對這種歧義紛呈現象,學者們多是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加以分析,或在社會發展、文化繼承的背景下進行考察。然而,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實踐活動,人們對它的核心要素“課程”的研究,必須打上認識論的烙印。
1·“再認”認識論
“再認(recognition)”認識論的理論淵源是永生哲學philosophy),這種哲學源自柏拉圖的直覺智慧思想,並為康德、愛默生等人用於認識不可表達物而得到發展。“再認”認識論有兩大觀點,一是確信事物是不可否認的真實和顯在,二是強調人與外部世界具有同一性,所以認識即頓悟而不是思維,它來自與非自我有關的狀態。它的當代倡導者是安德希爾等人。在這種理論看來,無所謂主體和客體之分,有的隻是與一切共存的同一性或一體化;認識者和認識對象是同一整體的相互依賴、相互纏結的組成部分;認識的實質就是對認識者和認識對象間同一性的再認。它追求同一性,強調過去與將來都隻存在於現在。這種認識本質上是超意識的。“再認”認識論對課程理論的影響,導致了相互聯係又相互區別的自由主義(liberation)課程觀和超個人主義(transpersonal)的產生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