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結構主義與課程的關係
從以上對結構主義與結構課程的源流、各自特點的分析,不難看出二者的承接關係在總體上是一種融合與發展的關係。結構課程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是結構主義方法論。這在布魯納1977年給《教育過程》再版所寫的前言中就開誠布公地表白了自己師承列維·斯特勞斯、皮亞傑等,采用結構主義的概念、方法、模式來闡釋他的觀念。
具體地講,結構主義與結構課程之間的關係主要有三方麵:
第一、強調探究事物的結構,此為二者之共性。
結構主義者將事物的結構“一分為二”,主張認識事物的深層結構,揭示事物的內在屬性;結構課程論者也強調“結構”,認為要促進學生的認知結構的發展,最經濟的辦法就是讓學生掌握學科基本結構,並指出掌握學科結構的幾大益處,這在理論完全可行,對今天的課程實踐仍富有指導意義。如何認識事物的結構呢?結構主義者主張深入到事物內部發掘其根本的東西,認識的途徑是通過“模式”,這是相對於實證主義局限於對經驗現象的羅列和描述不把握內蘊於事物的結構而言的。這種“模式”是指自然現象的統一性和秩序的穩定性,它支配著各種自然現象的變化。布魯納認為應通過“發現”
法去掌握結構,發現什麼?發現事物的規律性和聯係性。可見二者都注重對事物內部深層次的規律性認識,即對事物內部結構的認識。
第二、注重過程研究。
結構主義和結構課程在這方麵也有明顯的一致性。結構主義強調認識事物要經過“整體——部分——整體”的過程,這就是將事物利用分解(分割)與化合(組合)的方法,先將其分割成部分,再按一定規律加以編配,從而得出部分之間複雜圖表,找出不同事物所共同擁有的“原型”,以進一步說明事物的整體。結構課程論者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強調課程的組織,按部分之間的關係組織螺旋式課程,認知教材時則注意“親自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為發現者”,這裏的“整理”需要一個過程,整理之前必須分解,在分解過程中、組合的過程中去發現。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結構主義與結構課程對“過程”很感興趣,所不同的是前者不但重過程而且重結果,結果是從整體上去把握事物所蘊含的共同模式,後者強調過程,相應地忽視結果,若談結果,也是為了“發現”,正如布魯納本人所說:“認識是個過程,不是結果”。
第三、對“整體”和“關係”研究的不一致性。
結構主義方法最突出所在莫過於強調整體和關係,認為隻有存在於部分之間的關係才能適當地解釋整體和部分。結構主義方法的本質和它的基本信條在於,它力圖研究聯結和結合諸元素的關係的複雜網絡,而不研究一個整體的諸元素,這正有別於結構課程,結構課程側重於學科結構的研究,甚至把它具體到定義原則的體係,它研究關係,但較少從整體上去握關係,倘若進一步將學科結構理論置於整個課程體係或教育結構,則會發現其較少注意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的研究,而側重對整體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或對整體中的部分的研究。這應該說是美國60年代教育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4·啟示探究結構
主義、結構課程的特點和相互關係對我們今天研究課程結構,促進課程改革有一定啟迪。
從方法論看,研究課程結構首要的問題就是方法論的突破。結構主義之所以成為世界範圍內影響深遠的思潮,就在於它本身就是一種方法論。結構課程理論能成為美國五六十年代課程革新運動的核心力量,是因為它吸收了結構主義方法及其運用在心理學上研究的成果,此外還運用了係統科學方法論的一些觀點去解釋人的學習心理活動,揭示教學原理構築其理論體係從而占有課程理論研究的突出席位。課程結構問題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理論問題,它涉及包括哲學、文化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群的問題。研究課程結構應廣泛涉獵這些學科,借鑒其研究方法和成果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來綜合考查。
其次,要注意課程結構與功能的整體性研究。研究課程結構既要分析構成結構諸要素和製約課程諸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矛盾關係,找出推動課程運動發展的策動力;又要分析課程結構功能水平與社會、兒童的要求的不適應狀況,從而調整、更新結構以使課程結構最優化和課程結構功能的最大發揮。
再次,要注意課程結構的層次性研究,尤其要研究課程的深層結構。筆者曾就中師課程結構分為三個層次,這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深層結構是事物結構的核心,課程的深層結構是教材結構,研究課程結構如果不落實到教材結構,最終免不了是修修補補不及根本的研究。
此外,在課程編製、實施過程中,研究知識的邏輯係統與學生心理係統的統一應貫穿始終。皮亞傑注意從心理學角度研究學生的認知結構的發展階段,布魯納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認知結構與知識結構的統一問題,並指出運用邏輯式編排方式來實現這種統一,但究竟如何實施螺旋式編製仍有待進一步探索。如從課程設置上考慮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整體配套,同時注意潛在課程的調控和設計,使之發揮有益影響;從課程時數上考慮長短課時,閑暇課時相間排列;從課程內容組織上考慮如何設計先行組織者,促進有效遷移,設計附加問題,控製學生的注意,設計符號標誌使教材結構鮮明;在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呈現方式上要兼顧邏輯想維和直覺思維的統一訓練。結構課程很注意對學生直覺思維的訓練,因為直覺思維的簡約性、緊縮性和選擇性也有助於訓練邏輯思維。因此,在這一方麵是值得借鑒的。如此諸方麵的問題是課程理論和實踐的重要課題,值得更進一步地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