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西方課程理論的發展和課程思想(12)(2 / 3)

(七)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的課程論

永恒主義教育哲學是現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中提倡“複古”課程的一個流派,對西方現代教育理論的形成和現代教育改革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全麵深入地研究和科學地評價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的課程論,對於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的課程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1·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產生的理論

基礎和背景永恒主義(Perennialism)教育哲學是本世紀30年代產生的教育理論,“它有明確的哲學基礎,即古典實在論”,其代表人物有美國的赫欽斯(Robert·M·Hutchins)、艾德勒(Mortimler·J·Acllet)和法國的阿蘭(Alain)、英國的利文斯通(RichardTivingston)等。

基於古典實在論,永恒主義者認為世界是由先驗的“實在”所組成,因而世界上存在著由“實在”構成的永恒不變的真理,即知識存在於絕對不變的、普遍的真理之中。在永恒主義者看來,人是世界的一部分,因而對於人來講,也是一種固有的“實在”,即不變的人性。

“人性到處都一樣”,它雖然是潛在的,但不會因為對不同文化的信仰而消失。但他們又認為,人生下來時他的理性或潛能並沒有以完善的形式被賦予,存在著不少欠缺,要改善人性,就意味著要使人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也就是說人的潛能隻有通過後天的教育和訓練才能不斷完善。在永恒主義者看來,既然真理是永恒不變的,人性的本質到處都是相同的,因此教育的基本原則也應該是永恒不變的。

本世紀30年代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持續時間很長的經濟危機,經濟蕭條,工人大量失業,人們的道德修養水準下降,犯罪人數急劇增加,各種社會醜惡現象不斷出現。法西斯勢力在世界各地橫行,先進的科學技術被法西斯分子用於毀滅人類的文明。麵對如此動蕩不安的資本主義社會,一些資產階級教育哲學家認為,要使人們具有支配自己行動的原則,就不能隻向學生傳授一些實用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具有“自製的能力,抑製意氣用事的能力”。這就需要改革在歐美各國占統治地位的實用主義教育,重新設計一種“更高的教育”,加強學生理性的培養,向學生灌輸資產階級需要的“永恒的信仰”,以改善人的本性,挽救混亂不堪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

永恒主義教育哲學就是在這樣特定的曆史環境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2·永恒主義教育哲學課程論

的主要觀點課程論是研究課程設置的目的、內容及其如何把課程有效地教給學生的理論。永恒主義教育哲學的課程論的主要內容有:

(1)課程設置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理智的發展永恒主義者從唯心史觀出發,認為人性是永恒的,人和宇宙都是理智性的產物,因此他們把學校看作是培養人的理性的社會機構,把培養人的理智看作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永恒主義者看來,“因為推理是我們的最高目的,所以發展智力應該是教育的最高的工作重點”。如赫欽斯明確指出:“理智的美德是由理智能力的訓練而獲得的習慣。一種受過適當訓練的理智,一種適當形成習慣的理智是一切領域裏能夠起著很好作用的理智。因此,不論學生是否注定從事於沉思的生活或實際的生活,由理智美德的培養所組成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改善人即意味著最充分地發展人的理性、道德、精神諸力量。

一切人都有這些力量,一切人都應最充分地發展這些力量。”

永恒主義者認為,以實用主義哲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教育製度,強調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課程,如果讓學生通過盲目的“從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