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新聞出版業“十二五”發展規劃(1)(1 / 2)

“十二五”期間,是我區全麵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新聞出版業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加快新聞出版業的繁榮和發展,壯大出版產業實力,提升寧夏新聞出版業競爭力,充分發揮新聞出版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維護穩定中的重要作用,使新聞出版產業成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結合寧夏新聞出版業發展實際,編製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圍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寧夏的總體目標,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搶抓進一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曆史機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主要手段,以人才隊伍建設為基本保證,著力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著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著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提升行業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努力建設和諧文化,為推動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貢獻力量。

二、基本原則

堅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改革創新和雙效統一,堅持調整結構和突出重點,堅持內部挖潛與對外開放,強化社會服務,提升傳統產業,增強創新能力,拓展新興產業。按照“政府推動、企業經營、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規範管理”的原則,用法規、政策規範引導產業的科學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培育品牌企業,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及產業布局,優化市場環境,突出地域特色,形成優勢明顯的新聞出版產業鏈,從而帶動全區新聞出版業的快速發展和整體實力的提高。

三、主要目標和重點工作

(一)主要目標

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製機製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現代市場流通體係,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產業規模,推進產業經營方式的創新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使產業發展速度和質量與全區經濟發展規模相適應,逐步加大新聞出版業在全區文化產業中的比重。力爭銷售收入、增加值、利稅在“十二五”期間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2012年,新聞出版產業結構趨於合理,企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產品科技含量大幅提升;2014年,逐步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與區域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人才配置合理的新聞出版產業體係。2015年,力爭使寧夏發展成為輻射周邊、麵向全國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區域性新聞出版業重要基地。

“十二五”時期新聞出版業各領域發展目標:

1.圖書出版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出版物質量有較大提高,整體規模不斷擴大,社會、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圖書出版業健康、快速發展,圖書出版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進一步提高。在保持出版物品種適度增長的基礎上,擴大回族文化類精品圖書和服務“三農”出版物的發行量,爭取圖書總體發行量有較大增長;圖書出版力爭達到年均1800種,年總印數2100萬冊,年均增長率達到20%。圖書年均銷售額力爭達到7700萬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0%。深入挖掘出版資源,出版雙效優質圖書。不斷生產出具有市場競爭力、適銷對路的圖書產品,提升圖書出版物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大力實施農家書屋配套出版工程;努力將教育出版融研發、生產、營銷、服務為“一體”,探索以研發精品教學內容和全程教學服務為核心的業務模式,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積極發展數字化新媒體,促進產業升級和轉變。

以資本為紐帶,完成中國出版集團公司聯合重組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工作。通過發揮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的資金優勢、品牌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逐步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和整體實力,將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建成跨地區、跨媒體、跨行業、跨所有製的大型出版傳媒集團。條件成熟後,積極推進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