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教學的理論原理和方法原理(教學論)(7)(1 / 3)

教材的性質要適合學生的年齡,這是指講授所學教材的複雜程度和深度應該是一定年齡和一定發育程度的學生可以接受的。例如,學生早在低年級就獲得了關於液體三態的初步知識。這些知識非常具體。學生知道水因溫度不同而有三種狀態,知道水受熱時會膨脹,等等。在六年級,要講授關於液體從一種狀態變成另一種狀態的比較深的知識。這時學生會學到水的沸點和冰點,等等。他們在高年級學習分子運動時,還要學習這個課題。

為了貫徹可接受性原則,要選用鮮明的事例為根據來講授新教材,要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引導學生從理論上進行概括。這項原則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麵,是考慮學生在思維活動上和記憶力上的個體特征,並考慮他們的知識修養和發展水平,這是這項原則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某個學生在理解新知識時感到困難,就需要再一次分析事實材料,並給以個別輔導。如果學生的思維活動慢,他們在再現知識和回答問題時就不要催促他們。對於記憶力差的學生,需要提醒他們常常再現知識和複習學過的教材。

近年來,蘇聯教育學對這項原則的解釋有了重大的改變。尤其是讚科夫提出的教學思想是,必須高難度和高速度地講授所要學的教材。這裏所說的是,可接受性絲毫不意味著故意使教學變得輕鬆起來。如果學生不進行高度緊張的智力活動,遇到困難而沒有克服困難的決心,便不能進行富有成效的學習。烏申斯基說過,幻想是輕鬆愉快的,而思維即思考問題則是困難的。思索和認識,要求注意力長時間的集中,要求進行分析和綜合的智力活動,還要求有堅強的意誌。高難度地進行教學,是指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認識活動,激起他們的求知精神,給他們布置足夠分量的創造性練習,使所有學生無論能力大小都能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

高難度教學還意味著必須更加充分地利用學生的精神上的條件,知能教育的內容要適合這樣的條件。在一個長時期裏,我們的教育學對低年級學生掌握比較概括的知識(從理論上掌握)的能力是估計不足的。

這種情況造成了在低年級教學中講授具體事實的分量過於龐大,拖長了教學時間,把教學過程簡單化了。而根據多次的調查,在低年級本來是可以提高教學的理論水平的,那就不僅能夠縮短教學期限,而且還能夠提高教學質量。現在從一年級起就用代數的方法學習算術,從而大量縮減了算術的教材。

使學生在學習中快速地掌握知識,是可接受性的原則的一個重要方麵。讚科夫查明:如果讓學生長時間地學習同一種材料,由於內容單調乏味,他們很快就會感到疲勞。這是對學生的智力活動沒有提供足夠的精神食糧。教學工作就象“在軋平的道路上行走”,學生是學不到什麼東西的。所以他認為,學習同一種材料的時間不宜過長,理解了一個問題之後就應該轉入學習新的內容,同時也要進一步掌握(鞏固)學過的教材。學習新教材和鞏固舊教材並行的這種教學方法,能使教學過程比較有生氣,使學生對教學的印象總是感到新鮮。

5.教學的鞏固性原則這項原則反映了教學的下述規律性:知識、技能、技巧和世界觀思想,一方麵是切實地領會了,另一方麵又理解得很好,而且能夠長期地留在記憶裏,隻有到了這個時候才算是掌握了。蘇聯教育學在製定鞏固知識這個原則的時候,堅決清除了那些曾在舊學校裏盛行一時而在現代資產階級學校裏還是有某種程度保留的做法,這就是讓學生不切實際地呆讀死記和臨陣磨槍這種掌握知識的方法。我們遵循的是列寧的原理,即必須深刻領會和牢固掌握科學知識,並發展學生的記憶力。列寧說:“我們不需要死記硬背,但是我們需要用一些基本事實的知識來發展和完善學習者的思考力,因為學到的全部知識若不融會貫通,共產主義就會變成空中樓閣,就會成為一塊空招牌,共產主義者也隻是一些吹牛家。”

學生深刻理解知識,把知識用於實踐,並進行再現、複習和記憶,這就是牢固掌握知識的主要方法。誇美紐斯早就強調說過:“隻有理性深深理解了的東西,才能使得自己真正學會和牢記。”他還認為,必須使“今天所學的東西既能鞏固昨天的學習,又能為明天的學習開辟道路”。這一切表明,組織學生牢記教材的工作是多麼重要。

如果采用分散記憶的方法,記憶就會牢固得多,理解也深刻得多。所以下一步是必須使學生學習和記憶學過的教材,也就是複習,而複習是應該安排得正確的。烏申斯基教導說:“複習是為了預防忘記而不是為了重現已經忘記了的東西,隻有這樣的複習才是合理的。”因此,“教師懂得了記憶的本性,就會不斷采取複習的手段,這不是為了修補已經倒塌的房屋,而是為了加固它,並在它的上麵蓋一層新樓。”最後,經常檢查和評定學生的知識,對於牢固掌握知識有很大的意義。實踐證明,如果不檢查學生的知識,他們就會放鬆學習,不去掌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