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複習和概括學過的教材並使之係統化是學生認識活動的重要階段
列寧關於認識活動的螺旋性原理,對組織教學具有重大的意義。
列寧指出:“人的認識不是直線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近似於螺旋的曲線。”②這就是說,掌握知識不是通過一次認識活動就可以完結的,沒有被知道的東西不可能在極其紛繁複雜的現象中一下子就揭露出來,而是必須繼續進行智力活動和實習作業才能得到比較深刻的理解。“在掌握知識的每一階段,未知的東西總是同已知的結合在一起,同前一階段已經揭示出來的主要的和本質的東西結合在一起,還同現階段派生的和非本質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這些派生的和非本質的東西對於論證所研究對象的知識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應該具有分段的性質,不妨假定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初步領會所學教材的初級階段;第二階段是學生複習、深入理解和使知識係統化的繼續學習階段。
學生初步領會所學教材時既理解得不夠,也掌握得不牢固,所以有必要組織學生繼續進行認識活動,使他們對所學教材得到比較深刻的理解。這項活動的實質是使學生進一步學習領會了的教材,來更好地掌握它,比較充分地理解它的內在邏輯,並把它同先前掌握了的知識聯係起來。這就是為什麼這項活動的性質是把所學的教材進行複習、係統化、進一步概括和加深理解。因此,《浮力》這個題目的學習顯然不能隻限於在學校上幾節課。這部分教材,學生在家裏還應該自學(閱讀教科書,完成實習作業),而且以後上課時要回顧它,在學習新課題的過程中把它再現出來。複習所學的教材和知識的係統化,也在學完某些大的有關章節之後進行。例如,五年級學生學完了俄語的名詞,就可以布置他們進行複習、使知識係統化和加以概括的作業。關於數學,物理、化學、文學、曆史和另一些學科,學完一些大的題目或章節之後也應該布置這樣的作業。學生複習、使知識係統化和深入理解,這個過程也需要加以促進。促進的方法是教師檢查學生的知識,並由學生進行自我檢查。可見,檢查和自我檢查是組織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八)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我們研究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活動,我們談到的是認識活動對學生“反作用”的一個方麵,表現為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還有形成世界觀思想和進行概括。但是,學習對學生的反作用還有另一個方麵,那就是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因此,在組織教學時,自然應該特別注意解決這個問題。
能力,通常是指人的一生中發展著的心理特征。這些心理特征,一方麵是由於人的積極參加某種勞動領域或精神生活領域的活動而形成的,另外一方麵又決定著完成這種活動的技藝和成效能夠高到什麼程度。能力,是人在某種勞動領域或認識活動中獲得成功的條件之一。
能力分為一般的和專門的兩種。一般能力表現為學生學習的成績,象熱愛勞動、堅韌不拔和工作能力,這些個體心理特征也都是一般能力。屬於一般能力的還有注意力、相當發達的超人的記憶力、穩定的學習興趣、機靈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性,等等。專門能力,隻表現在某些活動領域裏,或表現在某些學科的學習上,例如,學習語文、數學、生物學、物理、音樂、圖畫,等等。一般能力和專門能力是互相聯係著的,是在一個統一體中發展著的。學生的教育心理特點,如熱愛勞動、學習毅力和超人的注意力,都能促進記憶力的發展,有助於把各門功課學得更好。
有人把能力和素質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素質是神經係統和機體(腦和感官等等的構造)的先天特點,表現在能使人在某種知識領域或藝術領域獲得巨大的成就。學齡前兒童或低年級學生在進行複雜的計算、解答難度很大的習題、譜曲、製作靈巧的技術模型等方麵會表現出驚人的聰明,這種情況是常有的。這一切都是素質的表現。不用說,素質(例如音樂辨音力和發達的視覺記憶力),是發展人的音樂能力和造型藝術能力等等的條件。能力,則不是人的先天品質或特性,是在積極的認識活動和勞動的過程中形成的。
正如在個性發展那一講裏指出過的那樣,蘇聯教育學的出發點是,每一個發育正常的兒童都有可以形成多種能力的巨大潛力。有些教育家對一些學生的創造性素質抱懷疑的態度,馬卡連柯在回答他們的時候說:如果說一個學生沒有能力,那不客氣地說,就可能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在成千上萬種才能當中具有哪一種才能的緣故。
要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就要專門組織他們進行認識活動。在這方麵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是教師的個性,淵博的學識,對科學的熱愛,生動而有趣的講授教材的技能。教師的影響,表現在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上和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上,最後促成了學生的能力和創造性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