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創造性素質,教師要善於在他們的心靈裏燃起對某一知識領域或勞動領域求知的火花,激發他們在這方麵進行積極的活動,這種做法恐怕是有決定性意義的。宇航科學的創始人齊奧爾科夫斯基,早在十六歲就醉心於這種思想。由於健康原因,他在上中學時被迫輟學,此後他和書本交上了朋友,他從古諾的《物理學》中第一次知道了氣球飛行。根據書本的啟發,這個好奇的少年試製了氣球。後來,他有了建造遠距離飛行的宇宙飛船的思想,這種思想成了他終生的事業。
為了發展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具有很大意義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完成一些帶有創造性的作業,激勵他們牢固掌握所學的教材,對學習較差的學生給予個別輔導,對學習成績優良的學生則增加“學習負擔”,使各類學生在學習中都感到歡欣鼓舞,願意拿出更大的精力來完成學習任務。隻有具備這樣的條件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為發展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創造前提。
上麵所講的各個問題表明,教學效果取決於學生在掌握所學教材過程中進行的認識活動。這個道理,就為一般談論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水平提供了根據。根據教學工作完成的情況,學生的知識有的處於表象水平,他們隻掌握了事實和現象的外部特征,但還沒有理解實質:有的處於理解水平,他們理解了所學現象的原因和結果,但是還不會再現;有的達到了很好地掌握各種事實、概念和世界觀思想的水平。
其次,有些學生能夠掌握事實和理論,但是不會把理論用於實踐;有些學生能夠掌握理論和技能,但還沒有理解所學教材的邏輯結構,也不懂得各門學科的知識相互間的聯係。最後,掌握知識不一定總能影響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和能力的發展。這一切表明,學生走完了一係列智力認識動作和實踐動作的全程,並且很好地掌握了知識的各個方麵,這時候教學過程才告完結。
(九)主要的教學原則
我們在闡述教學的過程這個方麵的時候,指出了進行教學所依據的那些極其重要的心理學原理和教育學原理。這些原理總起來看,不僅指出了掌握知識過程的階段性,而且還揭示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認識活動的實質和相互關係,教師和學生活動的目的都是實現教學任務並反映教學規律。但是教育學不限於隻揭示這些規律。根據這些規律,教育學還對教學過程的安排提出許多十分重要的要求,並命名為教學原則(來自拉丁文principium一詞,意思是“基礎”,“基本要點”)。主要的教學原則如下:
1.教學的直觀性原則這項原則的根據是,教學是認識周圍世界的手段,它的使命是用確鑿可靠的科學知識來武裝學生。誇美紐斯寫道:“如果我們要向學生傳授真實可靠的知識,我們一般就應當盡量通過學生的個人觀察和直觀感覺來講授一切。”
烏申斯基認為,接受知識的感官越多,知識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麵。他強調說:“蜘蛛所以能驚人地、準確無誤地在極細的線網上跑來跑去,是因為它不是用一隻爪子而是用許多隻爪子抓著線網:一隻爪子落空了,還有別的爪子抓在上麵。”後來,他在發揮這個思想時說:“我們在接受一種印象或一組印象時使用的感官越多,這些印象在我們機械的神經記憶中就印得越牢固,在記憶中留下的印象越準確,以後也就越容易回憶。”②烏申斯基還認為,直觀教學能夠引起學生注意,有助於他們更深刻地理解知識。
教學的直觀性,是以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到抽象這樣的發展規律為根據的。兒童在發育的早期階段,用形象思維比用概念思維多。
但是,如果用具體的事例和形象來加固概念和抽象的道理,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這些概念和道理。即使在較高級的發育階段,思維也不能脫離具體的事實和形象。恩格斯就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所寫的評述中說:“邏輯的發展不必限定於純抽象的領域。
相反,它需要曆史的例證,需要不斷接觸現實。”
直觀性能夠提高學生的求知興趣,使教學過程比較容易進行。
教師如果能夠巧妙地利用直觀性,許多困難的理論道理對學生來說也會變得可以接受和理解。關於這一點,烏申斯基說過下麵的話:
“如果教給孩子隨便什麼五個生詞,他會長時間地在那裏白傷腦筋而如果用圖片來教,哪怕教20個生詞,他也會很快就掌握住。我可以試試把同樣一件事情講給兩個有同等能力的孩子聽,給一個孩子用圖片講,而給另一個講時則不用圖片,那時你就會懂得圖片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進行直觀教學時需要:1)觀看實物和現象;2)觀看模型;3)觀看圖片、圖表、插圖和示意圖;4)使用技術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