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原則這項原則的依據是蘇聯學校的目的和任務--培養共產主義社會的積極的、自覺的建設者。
這項原則也是教學過程的規律性決定的,教學過程的本身就要求學生積極地、有創造性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教材。那麼,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怎樣體現自覺地和積極地掌握知識的原則呢?
學生自覺地和積極地掌握知識的原則,首先要求他們很好地懂得和領會所學的教材。這就必須教會他們如何進行觀察和獨立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現象,能夠有理性地轉述讀過的東西,能夠轉述教師的講解,等等。為了使學生有理性地接受知識,極其重要的是使他們養成提問的習慣,既向教師提問題,又能提問後自己作出解答。
有一種看法,仿佛隻有學習得不好或者對教材不理解的學生才會提問,那是不正確的。恰恰相反,學生對功課已經有所理解,已經認真思考過了,然而他們希望能夠更深入地和更全麵地理解課程的某些方麵,他們的問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這項原則反映了必須不斷擴大和加深學生的知識,把教學和生活結合起來。
自覺地和積極地掌握知識的原則,要求把學生培養得能夠獨立對待各門學科的學習。1919年,列寧在斯維爾德洛夫大學作關於國家問題的講演時對學生說,他們就國家問題通過讀書、座談和聽講演,結果應當是學會獨立地對待這個問題。列寧強調說:“你們隻有學會獨立判斷這個問題的時候,才能認為自己的信念已經十分堅定。
才能在任何人麵前。在任何時候很好地堅持這種信念。”
近年來,經過讚科夫的研究,這項原則的內容和解釋顯著地擴大了。讚科夫在這方麵提出的下述論點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1)在教學中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具有決定性的意義:2)學生應該懂得和掌握學習的方式方法。
掌握所學教材的理論方麵,意味著要把教材理解和掌握到概念的高度,要真正認清理論思想的實用意義,並且學會把理論思想用於實踐。第二個論點是要求在教學工作體係中使學生掌握認識活動的方式方法,通過這些活動來理解和掌握知識。當然,這一切都要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高度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3.教學的係統性和連貫性原則烏申斯基在指出這項原則在教學理論上的巨大意義時寫道:
“知識隻有形成了係統,當然是從事物的本質出發來形成的合理的係統,才能被我們充分掌握。腦子裏裝滿了片斷的、毫無聯係的知識,那就象東西放得雜亂無章的倉庫一樣,連主人也無法從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東西。腦子裏隻有不係統的知識,那就象這樣一個店鋪,裏麵的貨箱上都貼著標簽,而箱子裏卻是空空的。”
蘇聯教育學把這項原則的意義看得更加廣泛,首先從共產主義教育的目的出發來解釋這項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為了培養全麵發展的、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人,就要求教學能夠保證學生連貫地掌握各個科學領域的一定的知識體係。加裏寧說:“誰想將來當個熟練的工作人員,他就應當讀完蘇聯的學校。學會有係統地工作和有係統地磨練自己。誰要是不在學校讀完,將來他就會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工作也有困難。缺乏係統的知識和不習慣於係統的工作的缺點,以後隨時都會在各方麵表現出來,就會象影子一樣總是跟在你的後麵所以必須盡可能充分地利用學校--從一年級學到七年級或十年級,把學校當作求得係統知識的有決定意義的源泉。”
教學的係統性和連貫性原則,要求每個學生深刻理解所掌握知識的內容的邏輯關係和體係,還要求他們係統地複習所學的教材,並使之係統化和加以概括。在貫徹這項原則時,還必須使學生習慣於每天讀書和觀察自然現象,並培養他們獲得知識的組織性和連貫性的習慣。學習不係統和沒有頑強性,這是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之一。
在教學中貫徹係統性和連貫性的原則時,檢查和評定學生的知識起著很大的作用。考核和評定學生的知識,是為了檢查他們的學習情況和查明他們的知識水平。這樣還能使學生養成係統掌握所學教材的習慣,並提醒他們預防知識中出現空白。
4.教學的可接受性原則這裏所指的是,無論教學的內容還是所學教材的講述的性質,都應該是學生可以接受和力所能及的。這項原則提出的要求,是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體特征。教學的可接受性有哪些含義呢?它的含義是,第一,正確規定適齡學生能夠而且應當拿出多少時間來在學校裏和家裏學習這門學科;第二,正確規定在某一段時間內學生應當掌握的表象、概念、技能和技巧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