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教育的理論原理和方法原理(11)(2 / 3)

最後,教學之所以能夠使學生養成遵守紀律的習慣,是因為它能夠擴大學生的智力視野,提高他們的道德覺悟,從而促使他們掌握行為準則。所學教材的內容在這裏起著一定的作用。科學原理的某些方麵闡述了共產主義道德的原則,闡明了遵守紀律的行為對於順利地進行任何工作和鞏固個人的尊嚴都有巨大的意義,因此,為了培養紀律和文明行為,極其重要的是強調和深入理解科學原理的這些方麵。使學生很好地領會列寧就鞏固社會主義社會紀律的問題所作的指示,並認真學習共產黨關於必須嚴格遵守蘇聯法製和在我們的生活和勞動的一切領域裏都必須保持高度紀律的那些決議,也都有重要的意義。在文學課上,學生對於蘇聯人的道德麵貌、思想政治信仰、對祖國的忠誠、對勞動的熱愛以及作為公民的崇高責任感都可以有所認識。

如是每個教師都善於實際運用上述這些原則,就會有效地通過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自覺紀律和文明行為。

(六)課外工作是培養學生自覺紀律和文明行為的因素

不管教學對培養學生紀律和文明行為的作用有多大,它畢竟不能概括學校在這方麵應該解決的全部問題。大部分工作要由教師和班主任在課外完成。那麼,課外工作的內容和主要形式是什麼呢?

對《學生守則》的講解措施在課外時間占有重要的地位。學生理解了紀律規定的各項要求,就能在行為上產生相應的心理定勢,就能把自己的一舉一動同道德準則進行對比。為了這個目的,學校可以就《學生守則》進行座談,可以舉行少先隊集會和共青團會議。講解措施的選題計劃有兩個方麵。一個是從總的方麵向學生講解《學生守則》的內容,這特別是在新學年開始的時候可以這樣做。例如,學校可以常常就這樣一些題目舉行座談:“《守則》向我們提出了什麼要求?”“學生應當具有什麼樣的行為?”“怎樣才算遵守紀律?”

“談談《學生守則》和文明行為”,“談談學生的義務”等等。少先隊集會、學生集會和共青團會議也都可以從大的方麵討論這些問題。

他們討論的題目還可以有這樣一些:“談談少先隊員和學生在執行《學生守則》方麵的任務”,“談談共青團員在執行《學生守則》方麵的義務和職責”,“談談鞏固學生遵守紀律和文明行為問題”,等等。

從這樣大的方麵來就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可以使學生對《學生守則》

向他們的整個行為提出的要求有一個總的認識。

然而,為了使《學生守則》對學生的紀律和文明行為真正起到調節的作用,學生就必須對《學生守則》理解和領會到概念的水平和達到道德信念的程度。當然,無論是教育工作的題目還是它的內容都應該把有關學生行為的具體問題講深講透,促使他們形成概念。我們隻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在四至八年級的《學生守則》中有這樣一條:“要頑強地掌握知識,努力學習和工作,在課堂上要注意聽講和積極主動。”為了使學生深入了解這些要求,必須幫助他們領會和理解學習中的頑強性、注意力和積極性都是什麼意思。因此,針對《學生守則》的這一條,應當就一係列的問題進行座談,比如“什麼叫學習中的頑強性,它表現在哪裏?”“怎樣才算在課堂上注意聽講?”“談談學生的認識積極性”,“怎樣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談談學生掌握知識的義務”,等等。對《守則》中有關行為的其它要求也都要這樣來進行講解工作。采取這種辦法來進行關於《守則》的教育工作,不僅能使學生對行為的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形成概念,而且還可以就同樣一些要求向學生多次進行講解,不斷擴大和加深學生對這些要求的理解。

必須使學生對《守則》的認識變成他們的信念。實現這一目的的最好辦法,是使他們習慣於執行《守則》和顯示《守則》的合理性。

使學生習慣於遵守紀律的行為,同《守則》的各條要求都有關係。比如,為了使學生努力學習和認真完成家庭作業,最好給他們安排一些實際練習,使他們習慣於在完成課業的過程中遵守腦力勞動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