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應該關心的是,要讓學生能夠很快地拿到自己的衣服,而不需要站著排隊等待。十分重要的是,在班會或少先隊集會上要采取某種形式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而且要專門進行幾次講解性的談話。
還必須依靠積極分子來幫助克服這個缺點。然而這還不夠。還要專門訓練學生應當怎樣走向存衣室,並對放學以後學生遵守秩序的情況進行適當的檢查。隻有把提出要求、進行講解和培養習慣這樣結合起來,最終才能對加強學生的紀律產生影響。自然,這樣一套工作方法是需要使用很長的一段時間的。
如果需要讓學生注意保持學校的整潔,改進他們在課間休息時的行為,使他們更加注意愛護學校的財產和教具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也都應該采取上述的教育方法。
在使用整套的教育工作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自覺紀律和文明行為的時候,必須經常注意這項工作的內在邏輯。這項工作的目標應當是激發學生對改進自己行為的要求,使他們理解和掌握紀律準則,培養他們必須遵守這些準則的信念,最後就是使他們養成遵守紀律的技巧和習慣。然而這項工作既要通過課業來進行,也要在一整套課外活動的過程中進行。因此,必須研究怎樣通過課業和課外工作來培養學生的自覺紀律和文明行為。
(五)通過課業來培養學生的自覺紀律和文明行為
一般地說,課業是教育的主要手段,它對培養自覺紀律和文明行為也起著一定的作用。課業對學生的紀律和行為的具體影響表現在以下兩點上:首先,課業是有組織的,這個方麵有教育作用;其次,所學教材的內容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課業對培養學生遵守紀律有影響,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教師,是教師的教育能力和工作質量。
要有效地利用組織教學的本身來培養學生的自覺紀律和文明行為,就要求教師具有相當高的能力和機智。首先,一堂課開始時組織得很好,這有很大的意義。如果班上還沒有形成應有的秩序,學生的注意力還沒有集中到學習上來,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開始上課。如果學生在課間休息之後由於某種原因定不下心來,或者安靜不下來,就必須采用專門的教育方法使學生注意學習(這在課堂教學那個題目裏已經講過)。
極其重要的是,教師臨到上課的時候要注意看看教室裏是否整潔,黑板旁邊是否放著粉筆,需用的教具是否都有,必要時可以讓學生把教科書和筆記本合上,或者拿出筆和本子來準備書寫。拿紀律來說,最糟糕不過的是教師自己手忙腳亂,沒有計劃。比如說,教師已經開始提問學過的教材,後來突然發現有些學生沒有把書合上,於是隻好打斷學生的回答來讓那些學生糾正這個缺點。又比如,教師宣布了進行數學測驗,然後走到黑板跟前寫測驗題,事先不向學生作任何說明。於是問題都來了:“今天幾號啦?”“測驗標題怎麼寫?”
“我忘記帶本子了,能不能用單頁紙寫?”等等。這樣造成的秩序混亂就是教師的過錯。
必須把學生訓練得使他們在課堂上養成這樣的習慣:課間休息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不要出聲;坐的姿勢要端正;要保持肅靜;想回答問題或者有問題想問教師的時候要舉手;站在黑板旁邊的時候要站好,姿勢要端正;上課時不要分散注意力,等等。如果有時出現小聲說話的情況,最好還是采用訓練的辦法,讓學生“安靜一下”。還要訓練學生下課後走出教室時不要出聲,課間休息時也要注意舉止安靜,等等。必須強調指出,訓練(培養習慣)的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自覺紀律和文明行為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但在練習的同時必須進行一些簡短的講解和談話,說明這樣做是合理的和重要的。在低年級和中年級更應當廣泛采用這種方法。
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他們的認識活動性,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等等,使用教學上的這些方式方法都可以培養課堂紀律。學生被學習吸引住了,就會全神貫注地掌握知識,逐漸習慣於遵守秩序,他們自己就會開始同各種幹擾學習的現象作積極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