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單軸時代(2 / 3)

前麵已經說過,早期現代,可以簡單稱為生產現代,晚期現代,可以簡稱消費現代。我個人覺得,晚期現代性與早期現代性的對比展開,至少比後現代與現代更能清楚地說明問題。尤其在“現代方案”遠遠沒有完成的中國,大談後現代性,不僅對不上號,甚至出現理論誤導。試看下麵的對比,當今中國明顯兼有兩者:

首先,早期現代有對理性和知識的信心,認為理性將使人類不斷趨向完美。與此相聯係的是盛行數百年的各種“解放哲學”——旨在把人類從各種不自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取得自由的哲學。最近的兩波“解放哲學”浪潮,是薩特式的存在主義,德裏達的解構主義。晚期現代,則無須再“解放”,大部分哲理追求,旨在尋找意義,海德格爾被重新發現,就是一例。

早期現代性的社會控製方式,傾向於福柯所說的強製性“全景控製”。晚期現代社會,控製更趨向於間接性的符號調節,用利益作杠杆,控製人的欲望和需求。

早期現代的生產象征是大體積重型工業,大型建築,大量雇員,沉重的設施和產品,與之配套的巨無霸管理機構;晚期現代則一切從輕,表麵上是電子化數字化的結果,實際上原因在於社會轉型思維方式,在於國際間分工。

早期現代以自由資本主義為主導生產方式,社會上必然引發嚴重的貧富不均,階級分化,社會關係緊張;晚期現代主導的生產方式,是知識經濟,服務經濟,以及福利資本主義。貧困據稱已經被局限於“結構上被忽視的邊緣貧困化”。

應當說,晚期現代社會,試圖糾正早期現代社會的某些特別明顯的不公正,以及社會政策的偏差,尤其是工人階級的赤貧化,勞動者的個人本質,被社會分工所代替。但是晚期現代並沒有“解放”工人階級。晚期現代社會繼續發展了人的全麵異化,隻是形態不同:晚期現代性剝奪了人的社會聯係,個人被“原子化”,從集團,階級,社群聯係上被剝離下來。表麵上個人的自主權增大,卻導致人生意義被剝奪後嚴重的無助感。

在早期現代社會,房子裝修的可選性相當有限,各個社會階層,社會集團,都有約定俗成的做法,強勢組合不留下挑選餘地,哪怕有可選餘地也不讓選擇。晚期現代社會不僅選擇軸寬,而且不斷瘋長。

這當然不是假定所有的選擇對每個人都同樣開放,社會弱勢集團,可能以財力為第一選擇考慮,對於大部分人,問題卻變成無能力選擇,無法自己找到一個“自己的風格”。在這些眼花繚亂的選擇可能中,不是亂了章法,就是取用現成“豪華賓館式”裝修,餘下的隻是幾星的差別。三星以下,屬於今日的無產階級。

晚期現代社會的選擇中,我們看起來自由的,表麵上沒有任何權威能把一切強加於我們身上。但是我們沒有自己的原則,就隻有采用社會提供的現成原則,接受事先安排的組合。作為消費者,我們麵對的,不是選擇過多(這應當說不是壞事),而是無法選出一個“名堂”。

4

在生活經驗中,不是一個個橫組合段單獨存在,而是許多“意義”互相牽製。裝修房子可能顯得太瑣碎,但是這點小事,於我們的學業,專業,事業,婚姻,子女求學,提升可能,離婚可能,退休可能,遷徙可能,所有這些,都會影響貌似簡單的房子裝修問題。房子裝修落入生活經驗的總體意義性之中。

更具有社會性的是擇偶婚姻,這也是使我們最為焦慮的選擇。在傳統社會,橫組合的社會規約(八字相配,包辦婚姻)剝奪了個人自由,倒也省卻了選擇煩惱。在早期現代社會中,門當戶對,社會集團的內部利益聯姻,簡省了選擇過程。到了晚期現代社會,似乎擇偶是絕對自由。尤其生育率降低,不必考慮子女素質,挑選可能似乎是絕對無限。

在這個圍繞單軸旋轉的社會中,沒有家族與社區的聯係,沒有對第三方的義務,人與人隻是陌生人,互相之間隻有所謂“公民冷淡”。與陌生人要建立親密關係,不得不依靠自願奉獻,互相承諾,同時耐心期待回報。這就是所謂“純然關係”。這種關係的美妙之處,是看起來沒有利益考慮,沒有“郎才女貌”中的討價還價;不妙之處,在於任何時刻可以中斷。暫時的相信,難於發展成信任,更少可能發展成信心。

而且,沒有預設的社會聯係,麵臨的選擇區寬得無邊無沿,擇偶隻能是機遇選擇。沒有預設意義的純然選擇,隻能是一時衝動。在這樣選擇中,自我隻是自由狀態的飄浮。

婚姻如此,人生其他“締盟”也無非如此。這樣,晚期現代的人生,就很像一係列勉強兼容的片斷,最大的可能也隻是暫時的可信度。很像延續許多集的肥皂劇,興趣散亂而片斷,遠非早期現代性的長篇小說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