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期學生的認識興趣具有這個年齡期的特點:他們竭力要顯示出自己已經是成年人,要求更多的獨立性。然而,在認知過程中,少年的興趣還沒有擺脫情節性和描述性。不過,這時的興趣已經帶有探索性質,已經有一種深入到知識的更深層的根據的願望。所以,少年在課堂上經常提一些“怪問題”,這些提問說明他們希望“推翻”
現有的結論,對那些在科學上還未得到解釋的非常現象很感興趣。
他們提的問題有時超前於教學大綱,往往是從別的渠道得來的信息,借以顯示他們的自豪感和認知興趣。然而,少年在認知興趣的發展上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喜歡刨根問底,是一些“理論家”;而另一些人則傾向於知識的實際應用,是一些“經驗家”。對於少年的教育,既要引導他們鑽研理論問題,鼓勵他們求證和找出根據,又要引導他們從事創造性活動,搞一些小發明創造,使他們把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加以實際運用,並且學會對自己的活動進行分析。
高年級學生(高中學生)的認知興趣還保留著少年期的某些成分。同時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他們對人、人在生活中的地位問題,對異性、同齡人和成年人的態度有強烈的興趣。青年期學生在思考和體驗著許多極其尖銳的問題。他們對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興趣十分濃厚,喜歡探討人生和人際關係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占據首要地位,然後才是認知問題和審美問題。因此,在對高年級學生的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深入地研究學生的興趣,用社會的、公民的、集體的、道德的動機來豐富他們的興趣;--提高人文學科的教學質量,考慮到學生對哲學、世界觀問題的追求和探索;--教給學生掌握科學認識的方法,促使他們的認識興趣向縱深發展;--尊重學生的自由選擇,在此基礎上增加創造性作業的比重;--培養良好的腦力勞動習慣,發展積極有效的自學活動的形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生活的組織工作,把他們的認知興趣納入公民教育的軌道。
由於各個學生的生活活動條件的不同,個人獲得的經驗不同,認知活動的水平不同,所以在他們身上表現出個體差異,在學習興趣方麵,大致可以把個體差異分為以下幾類。
一部分學生(高中生和少年期學生)具有明顯表現的對知識的科學--理論原理的傾向性。這部分能夠深入到認識的深層的學生當然是很可貴的。他們把學習當成一種樂事,因為他們能從已經認識的東西中發現未知的東西,喜歡探索新的觀點和新的認識途徑。
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包括學齡初期學生和少年期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感興趣。他們學習物理、生物、化學等學科的興趣,在於這些知識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實際操作:製作收音機、技術模型,栽種植物、飼養動物,等等。這種認知興趣跟實際活動、勞動訓練有直接聯係,可惜我們對這種認知興趣的形成還沒有認真研究。
還有一種令人感到奇異的現象:一部分學生學業成績優秀,但是他們不像以上兩種學生那樣表現出明顯的認知興趣。這些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興趣不是認知興趣。而是道義性的和社會性的興趣(對家長、集體和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感)。他們盡最大努力完成學校和教師的要求,學習態度認真負責。但是認知興趣在他們的活動動機中處於從屬地位。當然,這些學生的動機-需要領域都起著良好的作用,對他們的個性形成都是有價值的,而不論其認識興趣起著主導作用或者從屬作用。
總之,我們要密切注視認知興趣的個體表現及其特點,以便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區別對待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