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1 / 1)

生活原本就不是一成不變的。人生的真諦,就在於與人為善,一點點的人情味兒,一點點“糊塗”,比十足的“精明”更容易得到回報。而就在你向他人施以善意的人情時,友善也會在你的身邊縈繞開來。

西漢時,晁錯因吳楚七國之亂被誅殺以後,袁盎以太常身份出使吳國。吳王想讓袁盎擔任將領,袁盎不肯。吳王就想殺死他,派了一名都尉帶領五百人把袁盎圍困在軍中。

袁盎當初擔任吳國國相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從史與袁盎的婢女私通,袁盎知道了這件事後,並沒有張揚出去,對待從史仍跟從前一樣。有人告訴那個從史說:袁盎已經知道他跟婢女私通的事了。從史便逃走了。當時袁盎親自驅車追趕從史,追上後就把婢女賜給了他,而且仍舊叫他擔任從史。

等到袁盎出使吳國被圍困,那位從史剛好擔任圍困袁盎的校尉司馬。他就把隨身攜帶的全部財物變賣了,用這錢買了兩擔酒香濃鬱的好酒。當時正好碰上天氣寒冷,士兵又餓又渴,他就讓士兵們痛飲。不一會兒,圍守西南角的士兵都醉倒了,校尉司馬趁天黑拉起袁盎,說道:“您趕快走吧,吳王打算明天一早殺您。”袁盎半信半疑,說:“您是幹什麼的?”司馬說:“我就是過去做從史時與您的婢女私通的人。”袁盎大吃一驚,忙說:“您還有父母在堂,我可不能因此連累了您。”校尉司馬說:“您隻管走,我也隨後逃走,把我的父母藏匿起來,您又何必擔憂呢?”說罷用刀把軍營的帳幕割開,引導袁盎從醉倒的士兵所把守的路上徑直逃了出去。

校尉司馬與袁盎分路背道而行,袁盎解下了節旄揣在懷中,手拄節杖,步行了七八裏路,天亮時分,碰上了梁國的巡邏騎兵,才騎馬飛身逃脫,後來終於回到京都將出使吳國的情況報告了朝廷。若不是袁盎當年賜婢女給那個從史,恐怕要死在吳王刀下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袁盎不僅是個心地善良的人,而且還是胸懷大度的人。可以說是好人有好報。

一婦女逛商場時,碰到一蓬頭垢麵、曾弓著腰向自己乞討過的聾啞乞丐,乞丐遞給她一張寫了幾行字的皺巴巴的紙條兒。那位婦女誤以為是向她乞討的哀求之語,她不屑一顧地邊把紙條兒裝入口袋邊說,“等會兒再看!”便像躲瘟神似的快步離去。直到她出了商場才拿出紙條來看,當紙條上“你身後有小偷,注意點兒,他一直跟著你”幾個歪歪扭扭的字躍入眼簾時,她驚呆了。不用說,她裝在後褲兜的幾百元錢早已“錢去兜空”了。

與人為善其實就是於己為善,這句話體現了“仁”的概念。孔子提出“仁、義、禮”,後來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係中最核心的因素。那麼,何謂仁呢?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簡言之,能與人為善即為仁。

但是在當今社會,作為五常之首的“仁”,卻被不斷的邊緣化,很多人對它越來越不重視,隻看重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視他人為陌路人、對手或者敵人。

讓我們寬厚些,再寬厚些,保持與人為善的優良傳統美德,而被善待者往往會把感恩之情壓在心底,一旦有機會讓其回報,他必定會竭盡所能地報答。正因為你給出了善,你方能得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