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不揭他人傷疤(1 / 1)

俗話說“當著矮人,別說矮話”,與人交往,千萬不要攻人短處,揭人瘡疤。揭人瘡疤的人,招人痛恨,害人害己。

每個人都有缺陷、弱點,也許是生理上的,也許是隱藏在內心中不堪回首的經曆。尤其是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本人無法改變,一般都較為內向,內心會充滿苦惱與憂傷,並由此常感到自卑和失望。不能拿對方的缺陷開玩笑,因為他們更注重精神上的尊重,當受到別人的嘲笑時,情緒上的反彈就更激烈,就算你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也不應觸痛別人的“瘡疤”。因為對任何人來說,被擊中痛處,都會引起不快。

在中國有“逆鱗”一說,指的是再馴順的龍,也不能碰它喉下直徑一尺的部位。因為龍的全身隻有這一處的鱗是倒長的,無論是誰觸摸此處,都會被激怒的龍殺掉。

人又何嚐不是如此呢?無論人格多麼偉大、高尚,身上都有“逆鱗”。下屬隻要不觸及上司的“逆鱗”就不會招致殺身之禍,還能平步青雲。我們與任何人交往時,都要注意別冒犯別人的忌諱。給人麵子,自己有麵子。揭人瘡疤,隻會引人反感,甚至日後會得到對方的挾怨報複,因為這種傷害潛伏期是很長的,即使他裝作忘記,其實仍然記掛於心。

據《三國誌 周群傳》披露說:“先主無須”,是個“老公嘴”。古人很重視胡須,認為這是陽剛之美。《三國誌 關羽傳》說:關羽“美須髯”,到了《三國演義》就有了“美髯公”的雅號。而劉備沒有胡須,作為一個男人,就遜色不少。

劉備剛到西蜀時,嘲笑劉璋手下官員張裕胡須茂盛,他說:“我從前住在涿縣,那裏許多人都姓毛,而且四麵八方散落居住,涿縣縣令就說諸毛繞涿居”。

涿,和啄諧音,指嘴的顏色,諸和豬同音,劉備的話的意思是“豬毛繞嘴居”,這是在嘲笑張裕的嘴像多毛的豬嘴。

張裕馬上反唇相譏,說:“從前有個人做上黨郡潞縣的縣令,後來升任涿縣令,離職後有人想寫信給他。稱呼他的官爵,寫潞縣就漏了涿縣,寫涿縣就漏了潞縣,幹脆就稱呼他為‘潞涿君’。”

“潞涿”和“露啄”同音,這是嘲笑劉備嘴上無毛,下巴光光。劉備沒占到便宜,很生氣,但又不好發作,他隻好把這口氣忍在心裏。後來他趕跑了劉璋,張裕成了自己的下屬。有一天劉備找了一個借口,把張裕殺了,諸葛亮求情也沒用。

推究起來,張裕的死還不是因為說話尖酸刻薄,揭人瘡疤嗎?雖然和劉備鬥嘴取巧,不算什麼大事,但是後來劉備發達了,而且成為張裕的上司,加上劉備心眼又小,事情雖不大,卻觸了他的“逆鱗”,張裕才有了這一劫。反過來如果張裕發跡,倒黴的或許是劉備。

每個人都有尊嚴,也都很在乎尊嚴。但有人就喜歡談及對方的缺陷、錯處,但心理學研究表明,自己的缺陷或錯處,就如同自己的傷疤一樣,如果被人血淋淋地一把撕開,就會感到難堪而惱怒。

以己推人,多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打消“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想法,而變為“你快樂,所以我幸福”的實際行動,維護別人的尊嚴,幫助別人成功,那種幸福才享受得最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