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常教導弟子們在學習佛法時要認真、要用心,絕不能懈怠、懶惰。大多數弟子都遵從佛陀的吩咐,勤奮修行,很多弟子因此得道,修成羅漢。有一個比丘,就是不肯用功,每當別人在打坐修行時,他卻呼呼大睡。僧團裏的師兄弟們勸了他好幾次,他依舊我行我素。
這個比丘最大的毛病就是嗜睡,每天吃飽就睡,睡覺時還將自己的房間關得死死的,一個人在房中蒙頭大睡,別人怎麼叫都叫不醒。
這天中午,嗜睡的比丘托缽乞食回來後,便回到自己的僧房倒頭大睡。他這一睡就沒有起來過,僧房中如雷的鼾聲一直持續到第二天。
第二天上午是佛陀為大眾說法的日子。所有的弟子都來了隻缺那個嗜睡的比丘。
佛陀問:“那個愛睡覺的弟子怎麼沒有來呢?”
一個弟子急忙站起身來回答:“佛陀!他從昨天中午睡到現在還沒有醒過來,我們怎麼叫他都叫不醒。”
佛陀心中想起,這個愛睡覺的比丘從今天算起隻剩下七天的壽命了,如果讓他這樣在昏睡中死去的話,他是得不到善終的。佛陀非常憐憫他,所以先讓弟子們誦讀經文,自己帶著覺悟前往貪睡比丘的僧房去。
佛陀和覺悟還沒到,遠遠就聽見雷鳴般的鼾聲,一陣接著一陣,一聲高過一聲。推開房門後,鼾聲更大了,那位比丘依然蜷縮在床上,睡得正香。
覺悟先叫了幾聲,可是比丘毫無反應,依然睡著。後來佛陀走到比丘床前,用手指輕輕搖了搖比丘的身體,這個熟睡的比丘馬上醒了過來。
比丘見到佛陀正站在自己麵前,慈愛地俯視著他,急忙起身向佛陀頂禮,說道:“尊敬的佛陀,請原諒弟子無禮。”
佛陀告訴他說:“你隻剩下七天的壽命了,我不忍心見你在昏睡中死去而得不到正果,所以特地來叫醒你。”
這位比丘大吃一驚,他根本沒想到自己隻剩下七天的壽命,他又驚又怕,不知所措。
佛陀安慰他說:“這是你命中注定的事。好幾世以前,你出家做比丘,卻隻知道吃和睡,從來不思法義,也不遵守佛法戒律。因為沒有種下任何福德,命終後靈魂投生成米蟲,就這樣過了五萬年,然後又投生為田螺、蚌和樹幹中的蠹蟲,前前後後各過了五萬年。
你前身所投生過的生命都喜歡住在昏暗沒有光亮的地方,而且非常愛惜自己的身體和生命,更特別的是這四種生命都喜歡睡覺,一睡就是一百多年,完全不求上進。經曆了二十萬年,你才贖清前世的罪孽,今生投胎為人,並且出家做了比丘。”
“既然做了比丘就應該勤苦修行,認真鑽研,沒想到你又像二十萬年前一樣貪吃貪睡。為什麼你總是睡不夠呢?可別忘了二十萬年前你前身的結果。”
比丘聽了佛陀的話,羞慚得滿臉通紅,連忙向佛陀表示懺悔,就在他深深自責、懺悔的時候,一切雜念都隨之消除了,並且在最後的生命裏修得了阿羅漢果。
人生在世,很多難以預料的事情在我們身邊發生,我們沒有能力去阻止這樣的結果,我們能做的隻是盡力去防。常言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人若犯我,我們也不能啞巴吃黃連,背負著所有的痛苦,這又何必呢?要拿點自己的勇氣和骨氣,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我們要把自己的氣勢拿出來,否則,成為別人的替死鬼的時候,才知道當今社會做好人做善人其實也很難,我們處處為別人著想,殊不知,別人卻恩將仇報,把好心當驢肝肺。
世間這麼大,我們能遇到一起,那是我們前生修來的福,說明我們有緣。但若性格彼此相差甚遠,生活方式、為人處世的看法不一致,導致相處不來,隻能說是有緣無分。我們何苦為難自己,為了挽救前世修來的緣,去遷就別人,委屈自己呢?想方設法去迎合別人,對別人強顏歡笑,這不是和自己過不去,讓自己不快樂嗎?隻有我們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好的,是正確的,我們就無需改變這些,保持自己的原型才是最真實的自己。人生短暫,我們隻想讓自己活得開心點,倘若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讓自己難過受傷,這又何苦呢?
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為者,無不曆經曲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經受許多磨難,這些經曆將成為人生途中的一筆珍貴財富。
唐朝時候有官員考核製度。唐太宗期間。盧承慶因為處事公正而被唐太宗特任命為“考功員外郎”,管理官吏考績。有一次,在盧承慶考評官員的過程中,有一位管漕運的官員,因糧船沉水而失載。盧承慶便給這位官員寫下了“失所載,考下下”的評語。出乎他所料的是。那位官員聽後,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並且一點也不生氣,而是很坦然地接受了。盧承慶繼而一想,糧船翻沉,不是他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個人能力可以挽救的,於是改為“中下”等級,隻見那位官員依然沒有置之。看多了奉承嘴臉的盧承慶很讚賞他這種人生態度,脫口稱道:“寵辱不驚,難得。”最後把評語改成:“寵辱不驚,考中上。”任何時候,都不能讓一些身外之物影響了你平穩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