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生的得失最終是趨於平穩的。該是你的,不用去爭隨緣。到最後,你也會得到它。而不是你的,無論你怎樣做,到頭來也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要用積極的心態看待得失,如此才能收獲到幸福的人生。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心胸闊達些,很多事情我們不要過多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也許別人在看我們的時候是戴著有色眼鏡看的呢。不要過多地苛求自己,盡自己的能力做好就可以了。很多事情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我們做得再好,也會有人在背後說我們,我們做得再對,也會有人否定我們。就像大街上發生的車禍一樣,你明明按規矩開著,可別人卻偏偏撞上了你,你開得再好,別人照樣有理由讓你陷入困境。
我們不要過多地在乎其他不順心的事情,得與失,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這樣我們心裏就會平衡些。有些東西得到了未必是好事,凡事盡心盡力即可,結果未必重要。不是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嗎?天空不留下鳥兒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結果未必能盡如人意,但我們在其中努力的過程才是最可貴的。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想方設法讓過程和結果變得更加完美。
很多事情我們看不慣,那是因為我們有我們的習慣,有我們做人的原則,有我們為人處事的態度。不要試著去按自己的方式要求別人也像自己這麼做,那是徒勞無功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隻要我們有豁達的心胸,能以平常的心態對待一切。那麼,生活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雲在青天水在瓶”是禪宗師父最愛拿來啟發弟子的一句詩偈,以此告訴人們要保持一顆寵辱不驚、物我兩忘的平常心。因為,在禪宗看來,平常心就是道,就是禪。
“平常心是道”這種說法,最早是由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來的,在他的語錄中寫著:“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隻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什麼是平常心呢?實際上,平常心就是指一種順其自然、不加強求的心態,也就是要睡覺時就睡覺,要坐立時就坐立,熱的時候乘涼,寒的時候取暖,沒有刻意矯飾、超脫對待的自然生活。禪宗所說的平常心,是本來清靜自性心的一種自然顯現,它與今人所說的平常心還是有一些差別的。
但是,無論是禪宗所說的平常心,還是今人所講的平常心,多半都是指人生的一種良好的修養,當然,如果你不具備一定的閱曆和胸襟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古有明相範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今有李嘉誠先生的“好景時決不過分樂觀,不好景時也不過分悲觀”,這些都是平常心的真實寫照。
在現代社會,社會物質財富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追逐和渴望也超過了以往社會的任何時期。按道理說,在社會允許的範圍內,追求一定的物質財富,這有利於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正所謂欲壑難填,有些人一味地追逐生活享受,卻拋棄了一顆寶貴的平常心。具體表現就是浮躁、急功近利,而且還經常背信棄義、過河拆橋、見利忘義等。
當然,執著於物質享受,肆意拋棄平常心的人,隻是那些不善於處世的少數人。在生活中,還是有許多善於處世的人,他們能夠持有一顆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他們相信成敗隻是過程,努力自有回報,因而看淡成功,追求不止。
可見,平常心有利於人們清醒地認識社會和自己的人生,有利於保持從容淡定的良好心態,而且更有利於人們實現自己的偉大誌向。所以說,還是盡快地練就一顆平常心吧,這對於完美處世是大有裨益的!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平常心不單是一種心胸豁達的表現,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伴隨著坎坷、困境,因而要學會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而且,平和的心態能消除褊狹和狂傲之氣,舍去浮躁和虛華,以一顆平常心直麵人生,人生就會變得更加平靜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