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岸堂、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丘的六十四代孫。他早年避亂石門山中,從族兄孔方訓那裏聽到李香君血濺詩扇的故事,以及南明王朝的興亡,就曾想利用這些素材來寫戲。公元一六八四年,康熙南巡江南,回京時經過曲阜,孔尚任被召到禦前講經,得到康熙的褒獎,破格任命為國子監博士,累遷戶部主事、工部員外郎之職。在這期間,他曾奉命到江南參與治水,和那裏的明朝遺老詩酒唱和,遊覽了南京、揚州一帶名勝古跡,搜集了不少有關南朝的史料,這些不僅促使他思想感情的變化,也為他要官一部記錄南明興亡的曆史積累了素材。康熙三十八年(1699),他的《桃花扇》傳奇寫成了,上演後影響很大,有些明朝的故臣遺老,從劇中的人物、場麵中重新勾起了亡國之痛。這當然要引起康熙及其左右的不滿。不出半年,孔尚任就因一件疑案,罷職回家。除《桃花扇》外,孔尚任還和顧采合寫了《小忽雷》傳奇,也是一個揭露權奸誤國的戲。他的詩文有《湖海集》、《岸堂文集》、《長留集》等,近人輯為《孔尚任詩文集》。

作品簡介

《桃花扇》初刻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此後,尚有蘭雪堂本、西園本、暖紅室本、梁啟超注本。本書采用了保存在蘭雪堂本上的若幹評語。解放以後,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王季思、蘇寰中、楊德平合著的校注本,這裏就是采用的這個本子。為統一體例,刪去了原注。

《桃花扇》是描寫南明興亡的曆史悲劇。作者是忠實於史實的,他在《桃花扇凡例》中說:“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於兒女鍾情,賓客解嘲,雖秒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孔尚任搜集史料、構思創作前後達十餘年,並且三易其稿,可見其創作態度之嚴肅。但作者又並不為史實所囿,而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加以認真的組織、安排、集中、穿插,以適合於當時舞台演出的要求,使人們從這些栩實如生的舞台藝術形象中接受記憶猶新的曆史教訓,達到他在《桃花扇小引》中所揭示的“不獨使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的目的。

作品賞析

“桃花扇底送南朝”,從《桃花扇》的故事內容看,是通過李香君、侯方域兩個情侶的悲歡離合,反映南明一代的興亡。然而作者的創作意圖比之劇本所直接表達的思想要深遠的多,這就是作者所自白的,要通過這個戲,回答明代三百年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的問題。

經曆兩百多年統治的明王朝,問題成堆,危機四起,政治上經濟上都麵臨崩潰的局麵。當時王朝的當權派,從魏忠賢的閹黨到南明的馬士英、阮大铖,都隻知爭權奪利,結黨營私,少數文武官員如史可法、左良玉等,在野文士如侯方域、陳定生等,由於他們本身存在弱點,不可能采取有效的策略,內除閹黨,外抗清兵,挽回危局,這樣,他們對馬、阮的鬥爭,對清兵的抵抗,就隻能以悲劇告終。

通過一本戲反映南明的興亡,回答明代三百年曆史提出的問題,這在前此的戲劇創作裏是沒有出現過的。特別值得我們重視的是作者傾其全力寫秦淮歌妓李香君,演出了“卻奩”、“守樓”、“罵筵”等一出出光采照人的好戲。她的見識、品格都在複社名士侯方域之上。給李香君、侯方域作陪襯的民間藝人蘇昆生、柳敬亭,他們的義氣、膽識也非南明王朝的文武官員可比。很明顯,這是作者民主思想傾向的表現,也是明中葉後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新興市民階層的成長在戲曲創作中的反映。

我國戲曲創作從金、元雜劇發展到明、清傳奇,在劇本創作與舞台表演上,都積累了豐富經驗,並已逐步總結出相當完整的理論。這使孔尚任有可能借鑒前人豐富的創作成就,利用前人的理論成果,經過長期的創作實踐,寫出一本與洪昇《長生殿》南北齊名的曆史悲劇,從他的《桃花扇凡例》和各出戲的眉批、總批看,他對劇本的結構、情節、人物、曲白分工都經過精心的藝術構思,甚至這句話為什麼這樣說,這個字為什麼這樣用,有時也明白指出,這對我們今天研究古曲戲曲創作的理論又是一筆寶貴的遺產。因此在我們的批點本裏大部分都被保留下來。

《桃花扇》寫的反麵人物馬士英、阮大铖,也是比較成功的。可貴的是,作者既掌握了他們共同的反動本質,又刻劃出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沒有把反麵人物的描寫簡單化、臉譜化。

對於《桃花扇》的悲劇結局,曆來有不同的處理。顧采改編的《南桃花扇》,“令生旦當場團圝,以快觀者之目”,對此,孔尚任並不讚成。近世將《桃花扇》改為話劇或地方戲曲者頗多,其中以歐陽予倩改編的話劇影響較大。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下,作者為了發揚民族氣節,批判漢奸行為,根據侯朝宗順治八年(1651),曾應科舉中過鄉試副榜的史實,將他處理成身著清代禮服到庵中尋香君,被香君斥去作結。解放後,梅阡、孫敬將《桃花扇》改成電影,就是采用了這個結尾。由於時代背景和創作意圖的不同,對《桃花扇》的結局作不同的處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卻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尚任的《桃花扇》結局。這是因為孔尚任所寫的《桃花扇》,著重是寫權奸誤國,寄托作者懷念明王朝的民族感情。對於反權奸的複社文人侯方域,隻能在肯定的前提下,適當表現其性格中妥協軟弱的一麵。因此,我們認為《桃花扇》的結局,既符合劇中人物性格的發展,又表達了作者的民族感情,收到了較好的悲劇藝術效果。

原文

[清?孔尚任]

試一出先聲第二出傳歌第三出哄丁第四出偵戲第五出訪翠第六出眠香第七出卻奩第八出鬧榭第九出撫兵第十出修劄第十一出投轅第十二出辭院第十三出哭主第十四出阻奸第十五出迎駕第十六出設朝第十七出拒媒第十八出爭位第十九出和戰第二十出移防閏二十出閑話加廿一出孤吟第廿一出媚座第廿二出守樓第廿三出寄扇第廿四出罵筵第廿五出選優第廿六出賺將第廿七出逢舟第廿八出題畫第廿九出逮社第三十出歸山第卅一出草檄第卅二出拜壇第卅三出會獄第卅四出截磯第卅五出誓師第卅六出逃難第卅七出劫寶第卅八出沉江第卅九出棲真第四十出入道續四十出餘韻後記

試一出先聲

康熙甲子八月

孔尚任《桃花扇小引》:“《桃花扇》一劇,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通過一本演南明王朝新事的戲,回答明朝三百年基業敗於何人何事的問題,給人們敲起警鍾,是孔尚任創作《桃花扇》的宗旨。

“實事實人,有憑有據”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

蘭雪堂本保留的原評:“鋪敘綱領,簡而詳,質而韻。”

「蝶戀花」[副末氈巾、道袍、白須上]古董先生誰似我?非玉非銅,滿麵包漿裹。剩魄殘魂無伴夥,時人指笑何須躲。舊恨填胸一筆抹,遇酒逢歌,隨處留皆可。子孝臣忠萬事妥,休思更吃人參果。

日麗唐虞世,花開甲子年;山中無寇盜,地上總神仙。老夫原是南京太常寺一個讚禮,爵位不尊,姓名可隱。最喜無禍無災,活了九十七歲,閱曆多少興亡,又到上元甲子。堯舜臨軒,禹皋在位;處處四民安樂,年年五穀豐登。今乃康熙二十三年,見了祥瑞一十二種。[內問介]請問那幾種祥瑞?[屈指介]河出圖,洛出書景星明,慶雲現,甘露降,鳳凰集,麒麟遊,蓂莢發,芝草生,海無波,黃河清。件件俱全,豈不可賀!老夫欣逢盛世,到處遨遊。昨在太平園中,看一本新出傳奇,名為《桃花扇》,就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老夫不但耳聞,皆曾眼見。更可喜把老夫衰態,也拉上了排場,做了一個副末腳色;惹的俺哭一回,笑一回,怒一回,罵一回。那滿座賓客,怎曉得我老夫就是戲中之人![內]請問這本好戲,是何人著作?[答]列位不知,從來填詞名家,不著姓氏。但看他有褒有貶,作春秋必賴祖傳,可詠可歌,正雅頌豈無庭訓![內]這等說來,一定是雲亭山人了。[答]你道是那個來?[內]今日冠裳雅會,就要演這本傳奇。你老既係舊人,又且聽過新曲,何不把傳奇始末,預先鋪敘一番,大家先耳?[答]有張道士的“滿庭芳”詞,歌來請教罷:

「滿庭芳」公子侯生,秣陵僑寓,恰偕南國佳人;讒言暗害,鸞鳳一宵分。又值天翻地覆,據江淮藩鎮紛紜。立昏主,征歌選舞,黨禍起奸臣。良緣難再續,樓頭激烈,獄底沉淪。卻賴蘇翁柳老,解救殷勤。半夜君逃相走,望煙波誰吊忠魂?桃花扇,齋壇揉碎,我與指迷津。

[內]妙,隻是曲詞鏗鏘,一時不能領會,還求總括數句。[答]待我說來:

奸馬阮中外伏長劍,巧柳蘇往來牽密線;

侯公子斷除花月緣,張道士歸結興亡案。

道猶未了,那公子早已登場,列位請看。

第二出傳歌

癸未二月

原評:“傳奇第二折謂之正旦家門,正旦李香君也,楊龍友李貞麗是香君陪賓,蘇昆生是香君業師,故先令出場。前折柳說賈鳧西鼓詞,奇文也;此折蘇教湯若士南曲,妙文也。皆文章對待法。”

原評:“二奸名姓先從鴇妓口中道出,絕妙筆法。”但這種春秋筆法放在戲劇裏用不會有效果,因為他缺乏形象。

通過楊看詩補畫,介紹李香君和複社的關係。又為後麵楊點染桃花扇作襯墊。提藍田叔,因他後來寄居媚香樓也。

皺眉一詞,道出香君對自身處境的不滿。

妓院強似阮衙,既畫出蘇的品格,又諷刺了阮大铖,妙。

教歌一事和上出裏說五段鼓詞,天然對峙。且皂羅袍兩曲,詞句溫柔豔冶,設色點染,恰與香君相稱。

「秋夜月」[小旦倩妝扮鴇妓李貞麗上]深畫眉,不把紅樓閉;長板橋頭垂楊細,絲絲牽惹遊人騎。將箏弦緊係,把笙囊巧製。

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分影照嬋娟。妾身姓李,表字貞麗,煙花妙部,風月名班;生長舊院之中,迎送長橋之上,鉛華未謝,豐韻尤存。養成一個假女,溫柔纖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轉嬌羞,未入芙蓉之帳。這裏有位罷職縣令,叫做楊龍友,乃鳳陽督撫馬士英的妹夫,原做光祿阮大铖的盟弟,常到院中誇俺孩兒,要替他招客梳櫳。今日春光明媚,敢待好來也。[叫介]丫鬟,卷簾掃地,伺候客來。[內應介]曉得![末扮楊文驄上]三山景色供圖畫,六代風流入品題。下官楊文驄,表字龍友,乙榜縣令,罷職閑居。這秦淮名妓李貞麗,是俺舊好,趁此春光,訪他閑話。來此已是,不免竟入。[入介]貞娘那裏?[見介]好呀!你看梅錢已落,柳線才黃,軟軟濃濃,一院春色,叫俺如何消遣也。[小旦]正是。請到小樓焚香煮茗,賞鑒詩篇罷。[末]妙極了。[登樓介]簾紋籠架鳥,花影護盆魚。[看介]這是令愛妝樓,他往那裏去了?[小旦]曉妝未竟,尚在臥房。[末]請他出來。[小旦喚介]孩兒出來,楊老爺在此。[末看四壁上詩篇介]都是些名公題贈,卻也難得。[背手吟哦介]

「前腔」[旦豔妝上]香夢回,才褪紅鴛被。重點檀香胭脂膩,匆匆挽個拋家髻。這春愁怎替,那新詞且記。

[見介]老爺萬福![末]幾日不見,益發標致了。這些詩篇讚的不差。[又看驚介]呀呀!張天如、夏彝仲這班大名公,都有題贈,下官也少不的和韻一首。[小旦送筆硯介][末把筆久吟介]做他不過,索性藏拙,聊寫墨蘭數筆,點綴素壁罷。[小旦]更妙。[末看壁介]這是藍田叔畫的拳石。呀!就寫於石旁,借他的襯貼也好。[畫介]

「梧桐樹」綾紋素壁輝,寫出騷人致。嫩葉香苞,雨困煙痕醉。一拳宣石墨花碎,幾點蒼苔亂染砌。[遠看介]也還將就得去,怎比元人蕭灑墨蘭意,名姬恰好湘蘭佩。

[小旦]真真名筆,替俺妝樓生色多矣。[末]見笑。[向旦介]請教尊號,就此落款。[旦]年幼無號。[小旦]就求老爺賞他二字罷。[末思介]左傳雲:“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就叫他香君何如。[小旦]甚妙!香君過來謝了。[旦拜介]多謝老爺。[末笑介]連樓名都有了。[落款介]崇楨癸未仲春,偶寫墨蘭於媚春樓,博香君一笑。貴築楊文驄。[小旦]寫畫俱佳,可稱雙絕。多謝了![俱坐下][末]我看香君國色第一,隻不知技藝若何?[小旦]一向嬌養慣了,不曾學習。前日才請一位清客,傳他詞曲。[末]是那個?[小旦]就叫甚麼蘇昆生。[末]蘇昆生,本姓周,是河南人,寄居無錫。一向相熟的,果然是個名手。[問介]傳的那套詞曲?[小旦]就是玉茗堂四夢。[末]學會多少了?[小旦]才將《牡丹亭》學了半本。[喚介]孩兒,楊老爺不是外人,取出曲本快快溫習。待你師父對過,好上新腔。[旦皺眉介]有客在坐,隻是學歌怎的。[小旦]好傻話,我們門戶人家,舞袖歌裙,吃飯莊屯。你不肯學歌,閑著做甚。[旦看曲本介]

「前腔」[小旦]生來粉黛圍,跳入鶯花隊,一串歌喉,是俺金錢地。莫將紅豆輕拋棄,學就曉風殘月墜;緩拍紅牙,奪了宜春翠,門前係住王孫轡。

[淨扁巾、褶子,扮蘇昆生上]閑來翠館調鸚鵡,懶去朱門看牡丹。在下固始蘇昆生是也,自出阮衙,便投妓院,做這美人的教習,不強似做那義子的幫閑麼。[竟入見介]楊老爺在此,久違了。[末]昆老恭喜,收了一個絕代的門生。[小旦]蘇師父來了,孩兒見禮。[旦拜介][淨]免勞罷。[問介]昨日學的曲子,可曾記熟了?[旦]記熟了。[淨]趁著楊老爺在坐,隨我對來,好求指示。[末]正要領教。[淨、旦對坐唱介]

「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淨]錯了錯了,美字一板,奈字一板,不可連下去。另來另來!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淨]又不是了,絲字是務頭,要在嗓子內唱。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淨]妙妙!是的狠了,往下來。

「好姐姐」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縻外煙絲醉軟。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得先。[淨]這句略生些,再來一遍。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得先。閑凝盼,生生燕語明如剪,嚦嚦鶯聲溜的圓。

[淨]好好!又完一折了。[末對小旦介]可喜令愛聰明的緊,不愁不是一個名妓哩。[向淨介]昨日侯司徒的公子侯朝宗,客囊頗富,又有才名,正在這裏物色名姝。昆老知道麼?[淨]他是敝鄉世家,果然大才。[末]這段姻緣,不可錯過的。

「鎖窗寒」破瓜碧玉佳期,唱嬌歌,細馬騎。纏頭擲錦,攜手傾杯;催妝豔句,迎婚油壁。配他公子千金體,年年不放阮郎歸,買宅桃葉春水。

[小旦]這樣公子肯來梳櫳,好的緊了。隻求楊老爺極力幫襯,成此好事。[末]自然在心的。

「尾聲」[小旦]掌中女好珠難比,學得新鶯恰恰啼,春鎖重門人未知。

如此春光,我們樓下小酌罷。[末]有趣。[同行介]

[末]蘇小簾前花滿畦,[小旦]鶯酣燕懶隔春堤;

[旦]紅綃裹下櫻桃顆,小[淨]好待潘車過巷西。

第三出哄丁

癸未三月

——

[副淨、醜扮二壇戶上][副淨]俎豆傳家鋪排戶,[醜]祖父。[副淨]各壇祭器有號簿,[醜]查數。[副淨]朔望開門點蠟炬,[醜]掃路。[副淨]跪迎祭酒早進署,[醜]休誤。怎麼隻說這樣沒體麵的話。[副淨]你會說,讓你說來。[醜]四季關糧進戶部,[副淨]誇富。[醜]紅牆綠瓦闔家住,[副淨]娶婦。[醜]幹柴隻靠一把鋸,[副淨]偷樹。[醜]一年到頭不吃素,[副淨]醃胙,[醜]啐!你接得不好,到底露出腳色來。[同笑介]咱們南京國子監鋪排戶,苦熬六個月,今日又是仲春丁期。太常寺早已送到祭品,待俺擺設起來。[排桌介][副淨]栗、棗、芡、菱、榛。[醜]牛、羊、豬、兔、鹿。[副淨]魚、芹、菁、筍、韭。[醜]鹽、酒、香、帛、燭。[副淨]一件也不少,仔細看著,不要叫讚禮們偷吃,尋我們的晦氣呀。[副末扮老讚禮暗上]啐!你壇戶不偷就夠了,倒賴我們。[副淨拱介]得罪得罪!我說的是那沒體麵的相公們,老先生是正人君子,豈有偷嘴之理。[副末]閑話少說,天已發亮,是時候了,各處快點香燭。[醜]是。[同混下]

「粉蝶兒」[外冠帶執笏,扮祭酒上]鬆柏籠煙,兩階蠟紅初剪。排笙歌,堂上宮懸。捧爵帛,供牲醴,香芹早薦。[末冠帶執笏,扮司業上]列班聯,敬陪南雍釋奠。

[外]下官南京國子監祭酒是也。[末]下官司業是也。今值文廟丁期,禮當釋奠。[分立介]

「四園春」[小生衣巾,扮吳應箕上]楹鼓逢逢將曙天,諸生接武杏壇前。[雜扮監生四人上]濟濟禮樂繞三千,萬仞門牆瞻聖賢。[副淨滿髯冠帶,扮阮大铖上]淨洗含羞麵,混入幾筵邊。[小生]小生吳應箕,約同楊維鬥、劉伯宗、沈昆銅、沈眉生眾社兄,同來與祭。[雜四人]次尾社兄到的久了,大家依次排起班來。[副淨掩麵介]下官阮大铖,閑住南京,來觀盛典。[立前列介][副末上,唱禮介]排班,班齊。鞠躬,俯伏、興,俯伏、興,俯伏、興,俯伏、興。[眾依禮各四拜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