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國自然地理基礎(二)(3 / 3)

(三)植被和土壤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我國土壤由於長期的大麵積土地懇植和森林砍伐,麵貌大改。原始森林僅保存於興安嶺及長白山地、川西、藏東南和滇西北亞高山地區以及一些較高的山地。不少林地改變為耕地,或砍伐後形成次生林,一些破壞嚴重的低丘、低山成為荒草山或灌木叢。自然土壤也因各種農業活動而人為地熟化成耕作土壤(如肥沃水稻土)。我國農業有數千年的曆史,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實踐和創造,把許多野生植物變為栽培植物,建立了各種農業植被,例如起源於中國的水稻、大豆,果樹中的梨、桃、柑桔、荔枝、龍眼,經濟樹木中的茶、油茶等。我國在利用和改良土壤中,還培育了多種多樣的耕作土壤,為世界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植被和土壤的分布規律

我國植被與土壤分布的基本規律,深受上述因素的綜合影響,具體表現在地帶性特征上。不同地帶內,具有隱域性的特征和垂直帶的結構。

(一)水平分布規律

我國植被與土壤水平分布受季風和地形影響,從東南向西北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三大基本區域大致從大興安嶺經黃土高原東南邊緣到橫斷山脈,遠於藏南,此線以東為森林區域;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向西南到青藏高原西部,此線以西為荒漠區域;二者之沏為草原和高山灌叢、草甸、草原區域。

我國東部的森林區域約占全國總麵積,該區雨量豐沛,植被-土壤的變化主要受熱量控製,從北到南,具有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大興安嶺北部為寒溫帶落葉針葉林,主要為北方落葉鬆林,與西伯利亞的“泰加林”相連。自北向南,隨著熱量的遞增,依次有,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為主的常綠葉林,熱帶的許多熱帶典型喬木(如木棉、龍腦香,蝴蝶樹、青梅等)的季雨林等。從北到南與上述植被相適應,依次出現針葉林土、暗棕壤、棕壤、紅壤、黃壤、磚紅壤等。

秦嶺、淮河以北,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減少,植被土壤的經度地帶性比較明顯,植被依次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和荒漠6土壤依次為棕壤、黑鈣土、黑壚土、栗鈣土、灰鈣土、灰棕漠土、風沙土、棕漠土等。其中荒漠麵積廣大,約占全國土地麵積的五分之一,是我國植被稀疏、土壤瘠薄的地區。此外,西藏西北部為大麵積高寒荒漠,是世界植被-土壤的一個獨特類型。

(二)垂直分布規律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植被-土壤類型豐富多彩,其分布服從於垂直地帶性規律,構成不同的垂直帶譜。一般說來,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帶譜的結構既隨水平地帶的分異而不同,也隨山地高度和坡向的不同而各異。因此,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帶譜可根據本帶的水熱情況,分成若幹類型,如熱帶濕潤地區,半幹旱地區,溫帶濕潤地區,幹旱地區等類型,各具有自己的垂直帶譜特色。一般說來,我國西部山地,從山麓到山頂,隨著高度增加,氣溫逐漸降低,溫度增加,在一定範圍內還有較多的降水。因此,植被-土壤垂直帶的變化主要受濕潤程度的影響,自下而上植被為荒漠、荒漠草原、山地荒木草原或草甸草序、森林、高山草甸;土壤則從荒漠土依次遞變為山地栗釣土、山地黑鈣土、山地灰褐森土、亞高山草甸土等。我國東部山麓到山頂,濕潤程度增加不甚明顯,垂直帶譜結構主要反映熱量的變化,基本上以各種森林為主。例如,溫帶山地從下而上,基本為落葉闊葉林土壤,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冷鬆雲鬆林-山地棕色針葉林土,亞高山草甸??高山草甸土。

(三)隱域性植被和土壤的特征及分布規律

我國境內分布麵積廣大的隱域性植被與土壤,主要有草甸植被-草甸土,鹽潰土,石灰岩植被石灰土,沙丘植被-沙土等,它們的地理分布雖受地下水、岩性、地表組成物質等非地帶性因素的控製,但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仍不能脫離地帶性因素的影響。我國天然草甸在各地帶內都有分布,多發於河流三角洲平原,河漫灘或盆地內較低的地方,地下水位較淺,礦物質隨地下水流彙集,並通過毛細管上升到濕潤土層,植物所需水分充足。若地下水為淡水,則一般宜於發展農業,特別適於種植永稻。又如,鹽生植物-鹽潰土多分布在沿海一帶,沙丘植物沙土主要分布在幹旱、半幹旱地區,等等。

三、我國植被與土壤在自然景觀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意義

我國幅員廣大,環境條件複雜,又經過數千年人類經濟活動,植被與土壤有著不同的形態、組合、分布和演變,明顯地反映了自然景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國自然曆史發展的過程。

植被和土壤是發展農、林、牧業的基本資源和基礎條件,是人類直接利用的對象,土壤之間以及同其它自然要素的有機協調結合,將能保持持續穩定的生物再生產和環境的生:態平衡。反之,如果開發利用不當,將會引起種種嚴重的不良後果,例如,山區由於亂砍?伐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幹旱草原過度開墾和放牧,導致嚴重的土地沙化,耕地用大於養,土壤養分收支失調,土壤將變為貧瘠灌溉不當,引起土壤次生鹽潰化等等。目前,水土流失麵積達150萬平方千米,土壤年流失量約達50億噸,所含氮、磷、4000萬噸,接近1979年化肥總產量;草原退化麵積達7.7億畝,占可利用草原麵積的沙漠化麵積每年增加550萬畝,等等。

因此,必須認識和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合理利用與保護植被和土壤資源,因地製宜發展農、林、牧業生產,才能持續地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第五節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區劃

在自然界,各種自然地理因素如氣候,水文、植被、土壤、動物、地貌等,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它們構成了一個有內在聯係的整體,也就是自然綜合體。我們可以按照地表自然綜合體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將地域加以劃分,並按照劃分出來的單位,探討自然綜合體的特征及發生、發展和分布的規律;這就是綜合自然區劃的內容,也簡稱為自然區劃。

劃出的區域,稱為自然這域。自然區域的地理因素主要分為兩組:一組是生物氣候因素,包括氣候、植被、土壤、動物等;這一組主要受水熱支配,分布具帶狀規律。另一組是地質、地貌因素,它們受內力的支配,分布一般不成帶狀。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自然情況十分複雜的大國,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因地製宜地發展生產,就必須認識自然地域分布規律及特點;自然地理區域的劃分,就是為我們提供必需的科學依據。

建國以來,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全國自然區劃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優異成果。方案采取二級區劃等級。第一級區劃單位是自然地理區,主要是根據全國六個熱量帶和四個幹濕不同的地區,將全國劃分為水熱狀況與植被土壤類似、利用和改造自然方向基本一致的八個自然地理區;第二級是自然地理,主要根據地形的分異,參照植被、土壤劃分的差異,劃分為32個自然地理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