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國農業概況
我國素稱農業大國,是世界上農業發展曆史最長的國家。解放前,我國農業生產十分落後,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製和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農業生產水平極度低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實行了土地改革,進行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所有製的農業,農業生產布局麵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種主要農產品的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生產的物質技術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1981年同1952年相比,化肥施用量由每畝平均0.07斤增加到公斤;農田機械動力由25萬馬力增加到萬馬力;機耕麵積由204萬畝增加到54715萬畝;農村用電量由0.5億度增加到370億度;農田有效灌溉麵積由3億畝增加到6.7億畝,占耕地總數的1.5%。這表明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有所提高,對農產品產量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保證作用。
但是,由於延續二十多年的“左”的錯誤的影響,束縛了廣大農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長期徘徊不前。直至1978年,糧食平均每人產量隻相當於1956年的水平,棉花平均每人產量比1967年還下降了30%。190年平均每一農業人口的收入水平僅有70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維持簡單再生產。農業結構不合理,在片麵強調“以糧為綱”的錯誤政策影響下,使林、牧、副、漁及其它經濟作物的生產受到嚴重的影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糾正了農業上“左”的錯誤,改變了過去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方針政策,製定了加快農業發展的正確方針,廣大農村實行了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製,大大調動了8億農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正確實行“絕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的方針,使農業不合理的結構逐步得到調整。僅僅經過三年的努力,就使農業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1)從1979年到1986年是建國以來農業發展最快的8年。(2)農業商品性生產和專業化生產有較大發展,專業戶,重點戶逐步?加,出現了專業性的生產聯合,標誌著我國農村從自給性、半自給性的生產轉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生產的開端。(3)農業結構開始重大變革,從單一糧食生產的被動局麵,轉向農、林、牧、副、漁的全麵發展。(4)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果顯著提高,扭轉了高成本,低收益的局麵。農業區劃和農業區域規劃工作迅速發展,全麵展開,根據因地製宜的原則,確定了各地區農業發展的正確方向(例如黃土高原地區種草種樹,建立林業和牧業基地等)。采取了綜合的措施,山水林田綜合治理,保護農業生態係統收到良好效果。農機專業戶和農戶自購農機,開始了農業裝備現代化的新形式。(5)農業科學技術體係進一步完善,農業科學技術事業蓬勃發展。
但是,當前我國的農業還沒有擺脫落後的狀態,農業的現狀同提高人民生活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需要還很不適應。較突出的問題如下。
農業勞動生產率和人均的農產品占有量較低。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一直以手工勞動為主,全國8億多農民有3億多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生產率很低。1986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農業產值僅1337元,平均生產糧食135公斤,棉花11.8公斤,油料49公斤,糖料(95公斤,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尤其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由於我國人口多,人口增長速度又很快,新增的農產品又多被新增人口所消費,因此,人均占有量很低,提高也很慢。以糧食為例,1986年同1982年相比,糧食增產一倍多,但人均占有量隻增加28。目前我國農產品人均占有量,仍處於世界最低水平。
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農業內部各部門的比例不協調。我國農業生產在較長的時期內,由於片麵推行“以糧為綱”,把發展農業的著眼點僅僅局限在1億公頃(15億畝)耕地上,幾乎集中了全部勞動力抓糧食。為了抓糧食,農業基本建設的重點也安排在改土、治水,平整土地上,形成“糧食不過關,其他顧不上”的局麵。為了擴大糧食的種植麵積,甚至不惜開墾草原,圍湖造田,毀林開荒。長期以來,由於忽視了林、牧、副、漁業的發展,致使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農業內部各業的比例不協調,限製了農業的全麵發展。
1965~1981年的16年間,林、牧、副、漁業的發展緩慢,比重變化不大,特別是漁業比重還有所下降;副業的比重雖有?長,也主要是隊辦工業,一般的副業的比重也在下降。農業生產結構不合1.不僅影響全麵發展,使農業資源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利用,而且也影響了農業生態乎?,使生產條件受到破壞。但從1986年開始農業結構有所變化。
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薄弱。我國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影響很大。年度間生產很不穩定。據統計,1949~1978年間,全國平均每年受水旱災害的耕地麵積約4億畝,超過4億畝的年份有11次(平均每隔兩年有一次),其他自然災害也很頻繁,從而影響農業生產的穩定性。目前初步建成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田,還不到耕地總麵積的1/4。這表明我國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發展農業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還不足碼保證生產持續穩定的增長,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麵。
由此可見,我國的農業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每人平均耕地少,但山地,水麵、草原多,農業土地資源豐富;二是技術裝備落後,但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多耕地少,技術裝備落後,是發展我國農業的不利條件;但勞動力資源豐富,又是發展我國農業的優勢。總結曆史的經驗,為了合理利用我國農業土地資源,全麵發展農業經濟,必須轉變小農業的指導思想,樹立大農業的戰略思想,這是發展我國農業的根本出路。
小農業觀與大農業觀是發展農業生產兩條根本不同的路子。小農業觀是建立在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基礎上,對農業土地資源的利用,著眼點是耕地,集中精力發展種植業;在種植業上,又是糧食輕其他作物,不重視林、牧、副、漁業生產。在我國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把眾多的勞動力都集中在有限的耕地上,路子便越走越窄,無法擺脫農業生產的被動局麵。
大農業觀是放眼整個國土資源,開展多種經營,做到農、林、牧、漁業全麵發展。這樣就可以揚長避短,把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優勢有效地結合起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出豐富多彩的各種農產品,供社會需要。這是發展我國農業的正確方向,也是一條使農民致富的道路。當然,這樣做並不意味著放鬆種植業,忽視糧食生產,而是要求從各個地區的自然、經濟等條件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製宜,做到宜農細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這不僅有利於國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而且有利於農業生態平衡,並有促進糧食生產發展的作用。
隻要我們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用大農業的戰略思想規劃農業,指導生產,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