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鄉村與郵電(一)(2 / 3)

我國山區麵積廣大,約占全國總麵積的三分之二。全國二千多個縣中,有一半以上分布在山區。全國90%的林地和40%的耕地也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區。全國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山區。所以合理利用山區的土地資源,改變山區麵貌是加速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我國溫帶、暖溫帶和亞熱帶的麵積占全國總土地麵積的72%。這類地區可以一年一熟、兩熟甚至三熟。夏季我國南北溫差較小,全國普遍高溫,熱量資源條件比同緯度的世界各國優越。寒溫帶麵積小,僅占10%。按水分狀況,年雨量在400毫米以上的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占全國土地麵積的一半。年降水量在4000毫米以下的半旱區和幹旱區麵積也占一半左右。在全國範圍內高溫和多雨期一致,對作物生十分有利。

我國水資源和生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全國平均降水深度為6300毫米,總降水量達6萬億立方米。河川地表徑流量總共每年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地下水資源1萬億立方米。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種子植物達三萬多種,擁有世界95%的木本種子植物種屬。脊椎動物有1800多種,還有許多珍奇動物,如熊貓、金絲猴等屬我國特有。我國勞動人民還培育了很多栽培作物和飼養動物的優良品種。水稻、大豆、茶葉、豬等良種,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是我國人民對世界農業的重大貢獻。

我國農業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既然具有顯著的優勢,有利於農、林、牧、副、漁全河發展,但農業資源及其利用方麵還存在一定問題。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降水年際變化大,多暴雨,水資源分布不均衡。因此,我國季節性的旱澇和北方及西部地區缺水問題,一直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所麵臨的巨大任務。耕地比例小。我國耕地麵積占土地總麵積的宜荒地5億畝,潛力不大。我國人口多,人口密度約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0人的三倍。每人平均耕地麵積隻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二。農業自然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的利用還不夠充分和合理。

根據我國農業自然資源豐富、類型複雜、人口眾多、資源相對數量較小等特點,在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業布局中,必須十分珍視各類土地資源,充分利用耕地和草原、林地、山地、水體,堅持農林牧副漁的全?發展,注意農業生態係統咋保護和改善,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農業,使現代化農業技術與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相結合,根據各地區自然條件的差異,因地製宜安排農業生產布局。

農業生產和布局的社會經濟條件是:與農業生產和布局有密切關係的人口、民族和勞動力資源的數量、素質和分布狀況,與農業生產布局有關的工業、商業、交通運輸和財政信貸等社會經濟狀況;農業科學技術與農業教育發展的狀況;農業發展的曆史過程和農業傳統經驗。

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有利條件很多:農業勞動力資源充足(約有四億農業勞動力),城鄉人口眾多,具有巨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容量;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對農業生產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係、交通運輸網絡和城鄉商業供銷渠道,並建立了多級的農業科學技術體係,農業教育事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這些都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布局創造了有利的社會經濟條件。但我國仍然是一個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人口和勞動力的文化素質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農業科學技術力量比較薄弱,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沿海地區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農業發展水平較高,而廣大內地,人口密度低,工業、交通運輸業有待於進一步發展,這是發展我國農業和農業布局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農業生產的特點

農業是人類依靠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機能,並通過人類勞動去強化或控製生物生命過程,從而取得社會需要的產品的一種生產活動。與其它部門的生產相比,農業有其明顯的特點。在研究農業生產和生產布局時,必須充分考慮下述特點。

(一)季節性

農業生產是經濟再生產和生物再生產相互交錯進行的,這是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的根本原因。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在不同的季節,對光、熱、水、肥等有不同的要求。人類為了強化或控製作物的生長,也要在不同的季節,支付不同技能的勞動。例如播種、灌溉、除草、噴藥、施肥、收割等,不同季節還要求不同強度的勞動(如農忙、農閑、搶種、搶收等)。在一定季節內所要求的農事活動,必須按時完成,不能任意提前或推後。比如,華北一帶的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種蕎麥”等,都足以說明農業生產的強烈季節性。所以,“不違農時”就成為農業生產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為了克服季節性帶來的困難,必須注意不斷改進耕作製度,培育良種,提高機械化水平,合理調112勞動力,以便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二)地域注

農業生產的地域性,是由兩方麵原因形成的。一方麵,直接影響生物發育的自然條件,特別是光、熱、水、土等要素,存在著強烈的地域差異,從而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另一方麵,農業生產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勞動人民利用、改造自然的程度和方式,也存在著極為明顯的地域差別,從而形成不同地域農業的生產結構、農作物種類、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生產水平等的鮮明地域特點。農業生產的地域性,要求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必須根據各自的自然、經濟、技術等條件,合理地安排農業布局。所以,“因地製宜”就成為農業生產必須遵循的又一個重要原則。這是發揮地區自然或經濟優勢、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合理的地域生產分工,實行農業生產專業化、區域化,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客觀基礎。

(三)綜合性

農業生產的綜合性,是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維護農業生態係統平衡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農業內部農林牧副漁各業之間,存在著極其密切的內在聯係,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而畜牧業又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料和畜力;林業不僅是農田生態平衡的保護者,為種植業創造有利的自然環境,而且還能保護、擴大牧場,增加水草資源,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飼料來源,並能為農業各部門提供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漁業生產也能為飼養業提供優質飼料,而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林、業的支持;農副業的結合,更有利於合理使用農業勞動力,以副養農更能為農業發展積累資金。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的綜合發展,並不是要求各個地區都形成“小而全”的自然經濟,它是從各地區的優勢出發,建立在專業化生產基礎上的綜合發展。農業的綜合化,要求農業布局必須遵循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的原則,以促進農業各部門之間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