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濟發展現狀與遠景相結合
經濟區劃必須從現狀入手,對區內自然、經濟麵貌進行全麵考察,進行綜合的、曆史的分析研究,並以此作為經濟區劃的可靠基礎。然而,經濟區劃的主要目的,不僅是認識經濟區的現狀,而且是通過現狀預測經濟區戰略開發的遠景,從而為國民經濟計劃和生產布局提供科學依據。因此,進行經濟區劃時,必須充分考慮到今後較長時期內,各地區經濟的開發、生產合理布局和內外經濟聯係範圍的變化等各種可能性。
第三節經濟區的劃分
經濟區劃不僅對國家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科學研究和理論教學上也有很?要的意義,對我國郵電通信區劃也是一個重要的依據。
我國領土遼闊,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人口密度、民族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很大。為了加強全國各地區經濟建設的組織和領導,加快各地區的經濟開發,有必要把全國劃分為若幹區域,並在各大區內建立不同水平、不同特色、工農交通郵電等比較協調的經濟區域。因此,國家在解放初期曾設過七大行政區的基礎上,經過充分研究,於1958年將全國劃為七大經濟協作區,1981年將華中、華南兩個區,合並為中南區,從而形成六大經濟協作區,即東北經濟協作區,(黑、吉、遼三省)、華東經濟協作區(魯、蘇、皖、滬、浙、贛、閩、台,七省一市)、華北經濟協作區(京、津、冀、晉、內蒙,一區二省二市)、中南經濟協作區(豫、鄂、湘、粵、桂,四省一區)、西南經濟協作區(川、黔、滇、藏,三省一區)和西北經濟協作區(陝、甘、青、寧、新、三省二區)。與此同時,黨和國家還相應地設立了大區中央局和大區經委、計委,以領導並協調區內外經濟聯係,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為止。
實踐證明,六大經濟協作區曾在國民經濟建設與生產布局中,起到了促進和協調的作用。今後,從經濟發展長遠戰略目標的要求,協調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六大經濟協作區的作用,是完全必要的。
一、東北區
東北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地處祖國東北邊疆,東南和朝鮮相鄰,東、北與蘇接壤,全區土地麵積80.21萬平方公裏,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8.4%;全區人口如94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13人。但人口分布不平衡,南部遼寧省,每平方公裏高達238人,西北部的黑龍江省每平方公裏隻有71人。東北區具有比較完整的目然地理條件和大體相同的曆史發展道路,區內自然資源豐富,並且地域組合良好,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聯係比較密切,在我國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地理單元和穩定發展的經濟區。
(一)自然資源條件基本特征
東北區地形輪廓略呈三個向東凸出的半環帶,水繞山環,平原廣闊。外環是黑龍江、烏蘇裏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等界河和黃、激兩海,中壞為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等山地丘陵地帶,內部是廣闊的東北大平原。
全區水資源豐富,河流具有良好的灌溉、航運和發電等有利條件,水能資源據統計蘊藏量達100萬千瓦,其中可供開發利用的達的10萬千瓦。南部擁有的海岸線,沿岸有大連、營口、葫蘆島和丹東等天然良港。河、海運輸條件,促進了區內外的經濟聯係廣闊海域,促進了海洋水產資源的開發。
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是我國最主要的天然林區之一,共擁有林地18億畝,木材蓄積量10億立方米,其中黑龍江省占四分之三,是我國森林覆蓋率最高、木材蓄積量最大的省(自治區)之一。廣大丘陵山地還盛產柞蠶、人參、鹿茸等土特產。以自然景觀和自然資源著稱的長白山,是我國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東北大平原包括三江平原、鬆嫩平原和遼河平原,麵積35萬平方公裏,占全區土地麵積的四分之三。平原地勢開闊,平緩,土壤肥沃,是我國商品農業生產基地。據統計,全區共有如多萬畝宜農荒地,7400萬畝草原和3200萬畝可利用的草山草坡,農牧業開發利用的潛力十分巨大。
東北區大部分地區屬中溫帶、暖溫帶,北部小部分地區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明顯。南北溫差大;降水自東向西遞減;年降水量在350~100毫米之間。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有利農業發展。缺點是氣溫偏低,無霜期短,耕作製度大部分地區為一年一熟。另外,春秋季的低溫霜凍,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不利條件。
本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礦種較齊全,地域組合良好,主要金屬礦有鐵、錳、鐧、鉬、鉛、鋅、金等;非金屬礦產有石油、煤、油頁岩、石墨、菱鎂礦、石灰石、白雲石、滑石和石棉等;特別是煤、鐵、石油等,儲量大(分別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25%)分布普遍而相對集中,為發展重工業提供了有利條件。不足方麵是焦煤相對不足。
(二)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東北區是我國解放後建成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本區的工業特征是:以重型結構為主,重工業產值占區工業總產值的63.7%,其中鋼鐵、石油、化學、機械等工業產品都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工業布局比較均衡,全區各省都形成了若幹個與其資源、交通等條件相適應的、各具特色的、不同規模的工業基地與中心;大、中型企業占優勢,其中多數是老企業,固定資產雄厚,但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技術、設備有待進一步提高、更新;小型企業和鄉村工業發展緩慢,也有待於進一步很好的發展;能源工業發達,但電力、煤炭缺口較大,使全區20的生產能力不能充分發揮。
鋼鐵工業是重工業的基礎,1986年,鋼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鞍山鋼鐵工業是東北區的鋼鐵中心,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它是包括采礦、選礦、煉焦、煉鐵、煉鋼、初乳、精乳等四十多個生產廠礦和一整套為生產服務的運輸、動力、機械等輔助部門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所產的鋼鐵約有1/3左右用以支援全國各地。
本溪是東北區第二大鋼鐵冶煉中心,以煉鐵為主。此外,尚有大連、撫順和齊齊哈爾等特種鋼廠、通化鋼鐵廠和吉林鐵合金廠等,共同組成了東北區的黑色冶金工業體係。
機械製造業是東北區重工業的核心,其產值約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1/5左右;同時對區內各經濟部門的技術改造和支援全國也具有重大意義。
東北區的機械製造業是一個設備先進、種類繁多、專業化協作密切的部門,其中以礦冶、運輸、動力、機床和工具、輕工和化學、農機等設備為主。重型機械製造工業是以沈陽、撫順和富拉爾基為中心,前二者以生產礦山機械和冶煉設備為主,後者主要生產大型冶煉、軋鋼設備和各種大型件及其設備等。本區運輸製造工業十分發達,其中大連的海洋輪船和機車車輛製造、長春的汽車製造、哈爾濱的內河船舶製造以及齊齊哈爾的機車車輛製造等,在全國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沈陽、哈爾濱的動力機器製造業和沈陽、大連、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的車床、工具製造業等,都十分發達。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長春、沈陽的拖拉機製造和佳木斯、四平等地的大型收割機製造等,也發展很快,形成了不同級別的製造中心。
東北地區的燃料動力工業是以石油、采煤和電力為基礎的,其中石油自給有餘,而煤電稍有不足。本區原來隻有以油頁岩和煤炭為原料的人造石油工業,隨著大慶油田的開發,本區石油工業產值大大超過煤、電力工業產值的總和,在燃料動力工業中居於首要地位。1986年,東北區的原油產量約占全國原油總產量的52%,所產的原油除了作為區內石油化工原料和少量燃料外,還大量出口和供應關內各省。
東北區的煤炭生產,主要供區內冶金、電力、化學、鐵路運輸和民用的需要,目前由於區內對煤的消費量大,部分品種尚需從華北區調進。全區已開采的煤礦布局中,南部多於北部,東部多於西部;其中生產能力1000萬噸以上的有阜新、撫順、雞西和鶴崗四處,100~500萬噸的有通化、本溪、雙鴨山、大雁、北票、遼源、鐵法、舒蘭、南票、七台河、蚊河、營城等多處。
本區電力工業以火力發電為主,約占全區電力工業總設備容量的發電主要以煤為燃料,石油的比重很小。大型火電站有撫順、阜新、清河、吉林、大連、朝陽、錦州、哈爾濱、大慶、前雞西、湯原等處。水力發電比重占8.4%,大型水電站有豐滿、水豐湖等處。目前正在興建的有錦州電廠和白山水電站等大中型項目。本區已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電力網,可以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已有的電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