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1945—1949年的報刊與廣播(1 / 3)

一、報業的短暫複興

1.報紙數量的迅速增長

1945年抗戰勝利到1946年的一年多時間,為中國報業經曆八年分裂破壞及危難困窘之後,從頭整理、複原重建、力謀發展的階段。在這個複原整理階段,全國報紙的總家數,還沒有超過抗戰發生前的總數,甚至比1927年北伐初告成功之時超過得也很有限。②

抗戰爆發後,隨著大都市報紙和報人的內遷,我國內地報業發展較快,這種發展的推動力不是來自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繁榮不能持久。抗戰結束後,隨著大都市報紙和報人再度遷回各地,內地報業的發展一度落入蕭條之中。如戰時陪都重慶,勝利後一度有報紙30餘家,至1947年僅存16家19版,而內地各報普遍處於困境。經過八年抗戰,國內報紙在“質”的方麵,水準大見提高,但量的方麵卻顯然減少,尤其分布情況也與戰前大不相同。大致而言,自由區報紙數大為增加,收複區則因日偽扼殺而大見減少。①

自抗戰勝利到1949年全國解放,我國報業的發展隨政局變化而幾經起伏。戰後初期,新聞業界人士紛紛由西南遷回沿海,各種報刊紛紛複業,新刊物大量創辦,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的報業增長最為迅速。經過短暫恢複和急速增長,據內政部1946年的調查統計,全國報紙已登記有984家,銷數約200萬份,各地區的具體發行數大致為:京滬區(南京、上海)約60萬份,其中《新聞報》20萬份、《申報》10萬份、南京《中央日報》7萬份、上海《大公報》5萬份,上海《中央日報》、《正言報》、《文彙報》均為3萬份左右;平津區約為30萬份,天津《民國日報》7萬份、《大公報》5萬份,北平《華北日報》、《世界日報》均3萬份;其他如武漢區約10萬份、東北區約10萬份、渝蓉區約15萬份、廣州香港區約16萬份、西安區約5萬份;上述七區約銷140餘萬份,其餘50萬份則分配各地。這些銷數的統計數字是以經國民黨中宣部核準發行、在內政部登記有案的報紙為準,事實上各地仍有未辦登記手續先行發刊者,無法一一考察,但各主要省份及大都市的統計則相當可靠。各大都市的報紙以上海最多,有70家,其次為重慶44家,再次為北平、廣州各42家,南京40家。②

1946—1947年,我國報業出現較大的發展,基本趨勢是向大都市集中,京、滬、津、穗等地的新興與複原的報紙如雨後春筍,動輒數十家。據1947年8月底的統計,全國已登記的報紙總數增加到1781家之多。上海有96家報紙,南京87家、天津68家、北平59家、廣州42家。在各省之中,廣東省有報紙137家、湖南省126家、湖北省119家、福建114家、江蘇102家。就比例而言,在不到一年中,全國報社比前一年增加率達81%,可謂驚人。1947年被稱為報業複興發展的飛躍時期。③

2.《新民報》的盛況與基本立場

抗戰勝利後的很短時間內,《新民報》發展成為擁有上海、北平、南京、重慶、成都五個分社,八個日晚刊的新聞企業,形成戰後最大規模的民間報係,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關注。該報作為抗日愛國的民主報紙,麵向社會、麵向城市中下層人民群眾,反映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進步要求,在知識分子、公教人員和中小工商業者中有較多讀者。①

1945年10月10日,《新民報》南京版日刊複刊,複刊詞中明確闡述了該報的立場:“本報是一個民間的報紙,以民主自由思想為出發點,不管什麼黨,什麼派,是者是之,非者非之。隻求能反映出大多數人群的意見和要求,決不謳歌現實,也不否認現實? ?”②

1946年4月4日,《新民報》北平版日刊創刊,主持人為張恨水,因張在北平具有一定名望,加上這張《新民報》來自抗戰首都重慶,有別於北平發行的漢奸《新民報》,以至報紙未出,求為基本訂戶者已經爭先恐後,曾將營業室櫃台擠倒。報紙創刊之日,發行即達12000多份;半年之後,達5萬份,居北平小型報發行的首位。北平版《新民報》闡述辦報理念:“八年抗戰之後,無論前後方人民都疲勞極了,所需要的是安居樂業,休養生息。誰不讓我們安居樂業,誰不讓我們休養生息,無論你什麼政策,什麼黨綱,我們實在都不感興趣? ?我們感覺到老百姓對哪一天哪一處能買到平價麵是感興趣的事情,我們應當報道之;反之,老百姓對各派分配政府部長並不關心,我們也不引為是重大新聞而去加倍渲染。還有八年來的新聞是一貫的緊張,我們願意在紙麵上輕鬆一點,免得讀者對報紙寂然寡歡。”北平版的社會新聞秉承了《新民報》的傳統,內容以為底層民眾呼籲、揭露社會黑暗為多。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