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他還提出:“今年年底前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全覆蓋。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麵。增加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
2011年12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社會養老服務體係建設規劃(2011?2015年)》指出,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係建設仍然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與新形勢、新任務、新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
為了解居民對養老方式和觀念的看法,《瞭望》新聞周刊聯合國內專業民意調查研究機構--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於2012年2月14日到22日,采用係統抽樣方法對3606名年齡在18歲以上的城市居民進行了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
本次調查覆蓋東北、華北、華東、西北、西南和中南6大區域,所得數據顯示,55.7%的受訪者對自己老年生活方式的規劃是和愛人獨住,而政府、子女和個人是應該承擔老年人養老的3大主體。
本次調查數據還顯示,“身體不好,活動不便”是居民年老後最擔心的生活困難;“緊急救助”、“家庭護理”及“保健康複”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務項目。
養老體係待完善
“誰家沒有老人,誰敢說自己不會老?”與記者提及自己的養老問題時,家住北京市大興棗園小區的張大媽並不輕鬆。
1956年出生的張大媽,老伴明年就要退休,老兩口的養老問題突然變得急迫起來。“我一直沒有工作,靠老伴每個月3000多塊錢的工資生活,緊打緊算生活過得去。但老伴退休後,每個月隻能領不到2000元的退休金,看著物價上漲,心裏不那麼踏實了。”
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養老問題正困擾不少像張大媽家這樣的普通家庭。2012年全國老齡工作會議於3月1日舉行。會議透露,截至2011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85億,占總人口的13.7%。
然而,中國養老體製還沒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社會化的養老服務體係尚未完全建立,養老金保障水平較低,養老事業的發展速度低於人口老齡化發展的速度。正因此,養老問題也成為每年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民生話題。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王梅珍建議,順應老齡化社會的需求,進一步提高我國社會化養老服務能力。
調查數據顯示,居民對目前的養老保障現狀有著深切感受,37.8%的受訪者對中國養老保障現狀表示滿意,39.9%的受訪者認為一般。
當被問及“您對自己老年生活方式的規劃”時,55.7%的受訪者選擇自己或與愛人獨住,26.9%的受訪者選擇和兒女待在一起,15.3%的受訪者選擇去敬老院。在養老方式上,67.1%的受訪者最願意由自己做主。
調查數據還顯示,29.5%的受訪者認為身體不好、活動不便是老年生活中的最大困難,22%的受訪者認為生活沒人照料,20.4%的受訪者最擔心經濟困難,17.2%的受訪者最擔心孤獨。
從本次調查數據進一步分析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選擇社會養老保險的比例呈遞增趨勢。在調查中,18~29歲和30~39歲受訪者選擇社會養老保險積累養老金的比例分別為71.4%和85%,而40~49歲、50~59歲和60歲及以上受訪者該項的選擇比例分別為94.5%、95.6%和94.4%。
“養老是一個服務體係,要按老年人養老生活需要設計,包括經濟來源、生活照料、看病治病,等等。”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高級統計師周江分析說,“在農村養老,經濟來源是個大問題,即便養老保險全覆蓋,還有一個保障程度的問題。”
周江說,即使在城鎮,因都是獨生子女,老人生活照料是大問題,社會養老機構差得很遠,官辦的數量不足,民辦的質量參差不齊。
“目前多數中國居民儲蓄中,大部分用在購房、子女教育、應對重大疾患和養老。”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發展室主任李煒說,“以一對年輕夫婦家庭為例,中年以前的積蓄主要用來購房和為子女支付教育費用,過了撫養子女階段,儲蓄轉向養老和預防重大疾患。老病相連,後兩項的儲蓄實際上是一回事。”
在李煒看來,除非是高收入群體,實際上大部分工薪者為養老而積蓄的資金並不充足。這種現實正在緊逼中國不斷完善養老社會保障體係。
傳統觀念受挑戰
現在,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一批人已陸續進入“知天命”之年,雖然他們不少人在工作中已經“獨當一麵”,但也不得不一邊照顧年邁的父母,一邊在為自己的養老做遠景謀劃。
2012年已滿50歲的張先生,在一家公司做部門經理,每月薪酬不低。可一談起養老問題,還是有些有苦難言。在母親幾年前逝世後,他年近80歲的父親也重病纏身,請了家庭保姆來照顧。因工作忙,他一周去看望父親一次。
前幾年,張先生的獨生子到國外留學,眼看著快要畢業了,孩子卻希望留在國外工作。盡管張先生不情願,但最後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遠走高飛,自己又感覺無依無靠。如果孩子沒出息,整天在眼前晃悠,也令人鬱悶。”張先生說,“再過10年,我和妻子就要退休了,到時誰來照顧都是個問題,‘養兒防老’已不切實際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