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幸福快樂:期待來敲門(3)(2 / 3)

近年來,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已受到挑戰。調查數據顯示,49.8%的受訪者同意“養兒防老”的養老觀念,47.6%的受訪者則明確表示不同意,還有2.6%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不同意,二者合計占50.2%。調查數據顯示,當被問及“您是否讚同晚年與子女同住”時,50.7%的受訪者表示同意,47.6%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同意,還有1.7%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不同意。如果年老後不與子女同住,受訪者最普遍的居住方式仍是與老伴一起,選擇比例為77.8%,還有15.2%的受訪者選擇養老院,6.7%的受訪者選擇獨居。

在現實中,獨生子女家庭已成為中國家庭結構的主流。針對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受訪者認為,生活照料風險和經濟供養風險是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中最突出的困難,二者的選擇比例均在3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多元化養老已成為當前廣大居民的共識。調查數據顯示,當被問及“您認為老年人的養老應該主要由誰承擔”時,35.5%的人選擇政府,25.4%的人選擇子女,22.5%的人選擇自己,還有9%和7.7%的受訪者分別選擇所在單位和非政府社會組織。

調查數據還顯示,4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最應該選擇的養老方式是自己養老,22.5%的人選擇由子女來養老,18%的人選擇養老院養老,還有11.5%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是社會救助機構。

“靠獨生子女‘養兒防老’不現實。”周江解釋說,“如果兩個獨生子女成家,照顧四個老人,還要照顧一至兩個小孩,經濟上、精力上肯定都不夠。目前城鎮普遍接受的養老觀念,是老人經濟上自立,有事時子女能幫助一下。但更多的時候,是父母在給子女一些經濟支持。”

在周江看來,本次調查48%的被訪者表示靠自己養老,本身就說明已經發生了從“養兒防老”到“養兒防不了老”的觀念變化。同時,“啃老族”並沒有引起受訪者太多擔憂。調查數據顯示,81.2%的受訪者不擔心自己的子女成為“啃老族”,隻有18.8%的受訪者表示擔心。

居家養老空間大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單一化養老模式被打破後,需盡快建立多元支撐的養老保障體係,尤其建立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最終完善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係。

“隨著家庭日趨小型化,獨生子女的父母也將步入老年,養老問題的全局性影響會更突出。”南開大學教授齊善鴻說,“國家要可持續發展,老齡化問題不可回避,養老問題要上升到國家層麵,需要做出相應的製度安排。”

從實際情況出發,以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補充、日間照料和公寓性養老為外延的思路,被普遍視為中國構建社會化養老服務體係的務實之舉。“發展居家養老,既減輕家庭、社會負擔,又能夠擴大就業,推動養老市場體係建設。”全國人大代表、揚州陸琴腳藝三把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陸琴說。

目前對許多老年人而言,居家養老還是比較現實的選擇。調查數據顯示,75.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區尚未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已開展但不完善的比例為15%,還有9.5%的社區已開展並且較為完善。當被問到“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務項目”時,16.4%的受訪者選擇緊急救助,15.5%的人選擇家庭護理,13.7%的人選擇保健康複,選擇陪護服務和文化娛樂服務的比例也在12%以上,還有8%以上的人選擇社交服務和心理健康服務。

調查數據顯示,居家養老發展空間很大。在調查中,17.3%的受訪者選擇家政服務,15.5%的人選擇子女照料,10.2%的人選擇送餐配餐,選擇家庭病床、鄰裏幫助和代購代買的比例也都接近10%。

近年來,有些地方對居家養老做了有益的嚐試。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西南州委書記陳明鳴介紹說:“目前黔西南州農村和城鎮60歲老人每月能領養老金60元。2009年開始試點,當時定的是農村,隨著政府財力的增強,這項利民舉措已經推向城鎮。2011年全州已全部覆蓋。”

在李煒看來,全部覆蓋隻是基本工作,不斷提高養老金保障水平將會麵臨更多的挑戰。由於人口基數大,無疑會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壓力。更重要的是,在養老社會保障方麵養老社會服務的供給嚴重不足。

李煒說,對於老人而言,提供養老保險金,解決的是老人的生活支付能力問題,但老人還迫切需要的是日常的照料和服務,如洗衣、買菜、看病、陪伴等,這些隻靠有錢是不能奏效的。

“還特別要強調的一點是,當前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數以億計的流動人口和獨生子女問題,加劇了家庭養老的困境。”李煒說,“在大城市打拚的人們,越來越難以和身在故鄉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了。農村地區由於老年人聚集、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不足、養老機構的匱乏、養老服務的缺失,問題則更為突出。社會養老的供需矛盾是越來越迫在眉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