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問題學者郭蘋在2009年底做了一個調查,在510位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年人中,選擇入住養老機構的占65.8%,而如果政府提供一定的補貼,想入住的將達81.7%。
在對養老機構價位檔次的選擇上,需求也呈現多元化趨勢。調查數據顯示,53.7%的受訪者選擇中檔(2000~4000元/月),35.5%的人選擇低檔(1000~2000元/月),10.8%的人選擇高檔(4000元以上/月)。在對養老機構所有製性質的選擇上,76.5%的受訪者選擇公辦性質,11.1%的人選擇民營,另有8.4%和4%的人分別選擇外資和合資。
調查數據顯示,服務質量是居民選擇養老機構時最關心的因素。23.4%的人在選擇養老機構時最關心服務質量;其次是綠化環境,選擇比例是19.8%;再次是服務價格,選擇比例為18.1%;交通便利位居第4位,選擇比例為17.3%;11.5%的人選擇硬件設施。
現實與巨大需求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養老床位總數僅占全國老年人口的1.59%,不僅低於發達國家5%至7%的比例,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2%至3%的水平。
鼓勵民營資本準入
當前,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對照料和護理的需求,有著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據推算,2015年我國老年人護理服務和生活照料的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4500億元,養老服務就業崗位潛在需求將超過500萬個。
而記者調查發現,一方麵目前中國的養老服務業是潛在的“朝陽產業”,另一方麵它還是個“微利行業”,造成了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與養老機構民間投資較冷的嚴峻現實。
“為彌補養老力量不足的問題,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外,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引進社會力量參與老齡事業,相關部門需在財政、土地、人事、貸款等方麵更多地支持老齡事業。”李煒說。
“政府和民政部門不能隻把目光盯在開設養老機構、增設床位上,應多采用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鼓勵民間機構投入養老領域。”李煒建議,“還可以考慮對一些社會服務業進行定向的扶植、改造,使之規範化和專業化。比如,大中城市的家政服務業、社區的養老社會工作、社區的衛生保健機構,等等。”
薑華原來在吉林省一家媒體工作,後辭職想開辦一家養老院。前期籌建開始後,他發現資金和土地成了困擾他的最大難題。“國家在這方麵有不少優惠政策,然而實際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建個養老院的夢想還是很遙遠。”薑華說。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黃石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林也認為,由於現有政策不夠完善,使得民營資本還不敢貿然進入。“應該加強政府的主導地位,消除各種政策性障礙,為民營資本提供廣闊空間。”
“實現13億人口大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周江說,“在此基礎上,還需加強社會養老力量的培育,以推動社會養老服務體係多層次發展。”
“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障體係,要在照料上下功夫。”周江建議,“一是建立健全家庭養老護工培訓管理製度,將來城鄉需要成千上萬的家庭養老護工;二是規範和扶持官辦、民辦養老機構,既要嚴格考核使之達到合格標準,又要在稅收、補貼方麵給予支撐。”
“中國財政收入近年來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有了日益增強的財力,政府創造環境引進民營資本,可讓政府與大家共同承擔起居民的養老責任。”齊善鴻說。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養老體係既給我們提供了經驗,亦有教訓,對於中國數量龐大的老年人群體而言,“老有所養”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每個人的責任。如何建立一個由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和全民支持的社會化養老體係,是一個重要而迫切的新課題。
附:調查說明
調查機構: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
調查時間:2012年2月14日至22日
有效樣本量:3606
調查範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南京、沈陽、西安、昆明、太原、蘭州、吉林、秦皇島、臨沂、延安、綿陽、鶴壁、雞西城市市區
抽樣誤差:95%置信度下抽樣誤差±1.6%
樣本構成:男性50.9%,女性49.1%;18~29歲13.6%,30~39歲24.4%,40~49歲24.0%,50~59歲21.4%,60歲及以上16.6%;小學及以下9.5%,初中21.5%,高中27.7%,大學本專科39.2%,碩士及以上2%
你的房子抗得住地震嗎
北京在防震減災方麵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地震知識的普及、信息的公開,以及相關標準的執行和監督方麵,還有相當大的改進餘地。
電影《唐山大地震》以逼真而撼人心魄的畫麵,再現了那場24萬人罹難的曠世災難:1976年7月28日淩晨3點42分,一場7.8級大地震,僅用23秒,就將唐山變成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