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擴張,以及財富在有限空間內高度集中,地震災害對社會經濟構成的威脅也越來越大。”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人類尚不能完全準確預報地震信息之前,距離唐山約200公裏的北京,作為一個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如何依法科學地防震減災,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公共話題。
購房人鮮問“抗震級別”
最近,當朱先生正準備出手購下北京的一套住房時,一位四川朋友的提醒,讓他除了考慮房子位置、價格和戶型等因素外,還考慮到地下因素。“我購買的房子下麵地質情況如何呢?正好在斷裂帶上怎麼辦?”
2010年8月30日,記者以購房人身份暗訪了石景山區魯穀附近一家售樓處,當記者問到房屋抗震級別時,售樓小姐一臉驚訝地說:“我做了5年多的銷售,您是第一位問這個問題的購房人。”
記者隨後暗訪北京多家售樓處,發現情況大同小異。記者通過詢問十餘位購房人發現,他們對所購房屋的抗震級別,均表示“不清楚”。而售樓處提供給購房人的資料裏,也極少有這方麵的信息。
“我看過不少樓盤,就看看地段、價格、戶型、公共設施等,對房屋的抗震級別,確實沒想過。”一位中年男性購房者如此坦言。
“按部門職能劃分,北京市房屋抗震能力設計標準由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組織製定。”北京市城市規劃學會秘書長高毅存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北京很重視防震減災工作,很多方麵有明確規定,要求建築須達到所規定的抗震級別,譬如說北京規定8度設防;城市要提供疏散空間,等等。但公眾在這方麵意識並不強,而開發商也不太願意主動向購房者介紹這方麵情況。”
據了解,北京地處8度高地震烈度區,為我國東部強震活動地區之一,是國家重點設防城市。
“地震災害與其他自然災害相比,具有不可預見性、破壞性強、經濟損失大、對人們生活影響嚴重等特點。”潘家華說,“北京作為首都,又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大都市,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尤其重要。”
在2010年北京科技周活動上,地震局專家親臨現場為公眾解讀公園避風港,介紹避險公園的規模布局、周邊社區居民人口密度及道路交通等情況,並詳細解讀了應急避難功能區,包括應急棚宿、應急供水井、公共廁所、應急供電、應急衛生防疫用房及廣播係統等。
“這幾年我國各地經常發生地震,掌握一些地震方麵的小常識,也算是居安思危,希望政府多一些這方麵的宣傳。”北京市石景山區魯穀社區的張阿姨說。
“隻有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增強,掌握更多逃生技巧,在地震來臨時,才能獲得更多生存希望。”潘家華說,“防震減災要從公眾內心深處引起真正的重視,當然,這方麵政府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依法預防重在執行到位
地震是城市災害中最為嚴重的災害之一,隨著城市的發展,同等強度的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將成倍增長。
比如,1971年和1994年美國洛杉磯分別發生過6.5級和6.6級地震,兩次地震幾乎發生在同一地點,1971年地震損失5億美元,但1994年地震卻損失了170億美元。據有關專家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23年來,該地區的現代化水平和財富積累發生了很大變化。
“北京高樓大廈林立,人口高度密集,政府應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高毅存說,“盡管從工程立項,到最後工程驗收,政府相關部門都會介入,但對於防震減災,必須作為一項係統工程來依法抓好落實。”
據了解,北京市2006年3月22日發布的《北京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把《北京市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列為35個應急預案之首。
2010年4月1日,北京市首部規範“既有建築”抗震加固的地方標準--《建築抗震鑒定與加固技術規程》正式實施。其中大型商場、電影院、醫院病房、中小學教室等重點場所,進行抗震加固後,抗震設防標準須超過8度。
2010年8月,北京市政府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全國防震減災工作會議精神的意見》(下簡稱《意見》),明確了今後一段時期北京市防震減災具體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
《意見》指出,未來5到10年,要建成首都地震立體監測網絡,建立首都圈地震預警係統和地震預報試驗場,全麵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建設工程加固改造工作,使城鄉建築、基礎設施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明顯增強,建立較完備的地震應急救援體係和救助保障體係。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北京在防震減災方麵有很多法規,但最終效果如何,關鍵還在於是否執行到位。“防震減災工作是一項長期工作,除依托科技外,還需要依法嚴格進行,才能使整體工作得以有效推進。”
防震加固任務依然艱巨
據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研究所所長苗啟鬆博士介紹,北京1978年以前的建築,幾乎都沒有進行抗震設防,隻有“十大建築”等極少數建築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但其抗震設防標準也達不到現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