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幸福快樂:期待來敲門(7)(3 / 3)

51.2%的居民認為,“健全社會法律體係,保障救人者的權益”是改善當前社會道德風氣較為有效的措施,這一比例在各項建議中最高;其次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道德水平”,提及率為36.1%;“加強輿論監督,利用媒體進行宣傳教育”的提及率為30.6%,居第三位。

“多數中國人不僅不冷漠,而且還很有愛心和正義感。”周江說,“目前有些媒體大肆渲染道德危機,盡管頗為解氣,卻很可能無益於扭轉道德危機,反而會傷害許多人對‘好人有好報’的信念。”

周江舉例說,雖有見死不救的“18個路人”,但也有護在傷者身前擋住車流的“最美女孩”,還有伸臂去接10樓墜童的“最美媽媽”。

在周江看來,需用製度築起道德建設的“防風牆”,這涉及司法、行政、教育等多個層麵,比如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司法製度,大力推行道德教育,重建社會信任,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確立各社會階層的道德規範製度。

不盡幸福,但信心猶在

在2011年春的全國兩會前後,“幸福”成為其時最流行的詞語之一。它之所以流行,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現實不盡幸福。2010年年底《瞭望》新聞周刊與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的聯合調查顯示,中國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為70.0,及格了,但未達優良。

而一年之後,本次調查的受訪居民的幸福指數為68.8,比一年前還略有下降。

在多位專家看來,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

“幸福感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周江說,“而幸福感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家庭和社會人際關係、收入、食品安全與居民幸福感有較高的關聯性,對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依次排在前三位。

生活壓力感受對幸福感評價也有直接影響,生活壓力越小,幸福指數越高。約六成受訪居民表示過去一年中自己生活壓力較大,其中20.3%的人認為“壓力很大,喘不過氣來”。

根據調查數據進一步分析,當前居民的生活壓力來自多方麵,排在前三位的“壓力源”依次為:物價上漲幅度大,影響生活水平;社會保障不完善,擔心養老問題;看病難看病貴,難以承受。

盡管麵臨種種壓力,但受訪居民普遍對2012年生活預期保持樂觀。對2012年國內社會局勢的穩定,有21.4%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有信心”,37.0%表示“比較有信心”,32.0%表示“有信心”,合計為90.4%。

對2012年國內經濟形勢穩定、持續發展,表示“非常有信心”、“比較有信心”、“有信心”的受訪者分別為12.3%、30.4%、37.4%,合計為80.1%。

關於2012年個人收入變化,有90.4%的受訪者預計不會減少。其中,44.9%的人認為可能有不同程度增加,預計中的增加幅度平均約為25%。

另一方麵,也有高達86.0%的受訪者預計2012消費支出不會減少,其中43.3%的人認為可能有不同程度增加,增幅平均在20%左右。如果收支一如預計,那麼,2012年的中國城市居民將生活得略微寬鬆。

附:調查說明

調查機構: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

調查時間:2011年12月1日至12月11日

有效樣本量:3620

調查方法: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CATI)

調查範圍:北京、上海、廣州、沈陽、南京、武漢、成都、西安、昆明、太原、蘭州、吉林、秦皇島、章丘、延安、綿陽、滎陽、鶴崗18個城市市區

抽樣誤差:95%置信度下抽樣誤差±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