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下排水管網的硬件建設欠賬太多,導致現有的排水管網設計理念落後、陳舊,無法滿足大雨或暴雨的排水要求。”閆笑非說,“社會、政府、公眾平時對城市排水管網的漠視,導致城市排水管網管理不善。比如常見居民、路人習慣隨手往路邊的水篦子中倒垃圾、丟棄廢物。”
在閆笑非看來,北京對發揮透水路麵、集雨設施、草地、湖、河的滲透、積水、回補地下水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分流和降低排水管網壓力的認識也嚴重不足。
“各地在城市建設中,喜歡建設高樓大廈、大馬路、大廣場,而忽視地下排水管網的建設。”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魯照旺教授說,“這些方麵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經濟發展觀和官員政績觀的問題。”
“一座現代化城市,不僅需要把地上建設得富麗堂皇、氣勢恢宏,更重要的還需要夯實地下的百年根基。”魯照旺說。
中科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說,城市快速發展使地下空間不斷被占據,難於滿足供排水係統升級不說,還分屬在市政、排水、環保、電力、通訊等不同部門,還沒有一個統一協調的機構統一規劃、建設,當務之急是明確責任,整合力量,改建排水管網。
同時,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市城市蓄水能力下降也是發生內澇的重要原因。現在城市地麵大量硬化,不透水麵積增加,有些地方為了突出城市景觀,幾乎所有的綠地都高出地麵,影響城市蓄水。
如果更大的暴雨來臨……
自1999年以來,北京市遭遇連年幹旱。一般來說,幹旱得越久就越有可能發生暴雨災害。從大趨勢上來看,全球發生極端天氣的概率在增加。因此,北京有必要做好準備迎接更嚴峻的挑戰。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政府迫切需要對公共安全管理體係進行創新性改革,城市綜合減災應調動各方資源形成統一領導、分工協作、責任共擔機製。
“這次災害暴露出一個很大的問題,即政府對民眾的危機教育不夠,民眾自我學習、自我積累也不夠,缺乏足夠的危機意識、風險意識、安全知識和應急技能。”鍾開斌說,“同時,政府也習慣單打獨鬥應對災害,缺乏在短時間內廣泛動員民眾有序參與應對危機的意識和相應的機製。”
為此,鍾開斌建議,在加強政府應急管理能力的同時,政府還應利用多種方式,對公眾進行危機管理教育,進行應對重大危機的培訓實踐,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特別是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提高民眾自救、互救能力,打造人人需要安全,人人關心安全,人人都對安全盡義務、做貢獻的安全文化,由此改變傳統的響應政府號召的被動式社會動員模式,形成全民動員、預防為主、全社會有序參與防災減災的局麵。
無數事實證明,災害預警是做好防災減災的前提。重大災害來臨,政府應通過多種渠道發出預警信息,比如向全體市民發送手機短信預警。此外,廣播、電視等媒體,也應是預警的常用手段。
“發布預警時不僅是提供這方麵的信息,同時還要給預警對象提供一種合理的行動建議,給他們以明確的導向。”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董澤宇博士認為,“對於預警信息內容要準確無誤,同時還要考慮到受眾的差異。”
多位受訪專家建議,一旦災害發生,“回家困難者”應是一個特別需要保障的群體,政府可以開放公立中小學體育館、政府辦公樓等公共設施供民眾過夜。此外,政府可與商業酒店統一簽署協議,在發生災害時,由酒店開放大堂供市民免費過夜,鼓勵酒店向市民提供平價房間。
另外,地鐵和公交,應加開臨時車次,延長運營時間。機場高速等這些重要交通要道都應免費,以提高通行效率。
“除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外,迫切需要加大城市排水管網軟硬件建設力度,充分利用地麵排水的輔助手段。”閆笑非說,“城市排水係統和管網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係統工程,需要動員社會力量的參與、監督,啟動必要的責任追責。”
在這方麵,日本的經驗值得借鑒。據專家介紹,在日本,地方政府普遍將下水道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作為重要工作,並對此投入巨大資源。以日本首都東京為例,東京城市下水、排水設施由公營企業“東京都下水道局”負責。那是東京都政府僅有的三家公營企業之一。
據了解,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巨大投入,是東京建設完善下水管網係統的基本保障。為長期維持這種投入水平,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在東京,“下水道局”每年可以從國家財政、東京都政府和基層政府獲得折合70餘億元人民幣的補貼;每年可以發行大額企業債(2010年度約合95億元人民幣),以未來收取的下水道使用費等收入作為償債保障。
此外,“下水道局”每年還可收取約120億元人民幣的下水道使用費。為了提高小水道係統的使用率,“下水道局”還利用下水道管網敷設光纜,為社會機構和企業提供通訊服務,並可收取一定費用填補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