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馬克思主義城市化學說的形成和發展(2)(1 / 3)

第二,在對現實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經濟領域之研究過程中,馬克思逐步把城市作為自己理論研究的生活視界。馬克思生活在資產階級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資產階級社會經濟現實本身在曆史發展中逐步變異和假象化,因此資本的生產關係被遮蔽起來,交換關係仿佛成為主導性的東西,人與人的關係被曆史地顛倒為物與物的關係並成為事實本身,而且不斷地被神化。這就必然出現資產階級的拜物教意識形態。人們在資產階級社會經濟現實中不再能看到真相,而隻能執迷於外在的表象。這是所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停下腳步的地方,也是馬克思必須向前走的出發點。因此,到哪裏去探尋資產階級社會資本關係在發生學意義上的曆史形成呢?城市!城市是資產階級社會經濟關係和運行機製的原生地和最佳解剖場。城市是資本最重要的日常生活世界。因為人類曆史性存在的四種原初關係在資產階級社會階段裏日益集中表現在工業化大城市裏。城市中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再生產、人口的增殖即人自身的生產這三方麵在一個民族國家內部成了決定性的部分,而城市裏的資本關係主導著其他一切關係。“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新興工業城市已經成為民族國家的經濟中心,工業革命使城市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產業係統,引起了一係列技術革新,“一個工業部門的發明,引起了其他工業部門相應平衡的發明”。工業革命後,城市聚集了巨大的先進生產力,工業生產和商品貿易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

馬克思生活的時代又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工業化城市迅猛發展的時代,是一個由工業化牽引城市化進程的時代。農耕文明日益衰敗並讓位於大工業機器文明,鄉村巨大的推動力和城市強烈的拉動力使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城市,並形成了一個愈來愈明顯的趨向——人口繼續向大城市集中,這使得大城市數量、規模迅速增加。城市社會關係也變成一個巨係統體係。

城市社會關係是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一個重要的規定性,城市社會關係主要是指各級城市主體共同的交往實踐活動。這種規定性具有三層含義:首先,這種共同活動方式始終與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相聯係。這種共同活動的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其次,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城市的曆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曆史聯係起來研究和探討;最後,從城市一開始創立起市民之間就是有物質聯係的,這種聯係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這種聯係不斷隨著生產方式的演變而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在空間上就表現為工業城市的曆史。

由此可見,要理解資本關係、資產階級社會的全部奧妙必須到城市去,把城市作為理論研究和創新的生活視界。

什麼樣的交往實踐就決定著什麼樣的本質。費爾巴哈把恬靜的鄉村作為自己哲學研究的生活視界,親近大自然,遠離這個“社會決定性的交往實踐場——城市”,遠離這個“肮髒、喧囂的城市”。因此,他的哲學隻能是自然唯物主義。馬克思卻把一生絕大部分時間用來關注城市中一切實踐運動,置身於這種“周圍感性世界”,而且是工商業最發達、規模最大的英國城市——倫敦和曼徹斯特。這裏是發生工業化城市變革最典型的國家,也是這種變革的主要結果——從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一切社會關係的重塑、發展的典型。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說“倫敦對於考察資產階級社會是一個方便的地點”,馬克思以此來研究人類曆史,即一方麵研究資本關係在發生學意義上的曆史形成過程,以形成真實的曆史視域;另一方麵把城市大工業和商業作為觀察人類曆史中一切社會關係和運動的最高觀測點,從而創立了區別於以往一切舊哲學的交往實踐唯物主義。如果說代表資產階級社會關係“曆史本質”的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生活中真正支配一切的“普照的光”,那麼,城市就是這種普照之光的光源。這就決定了馬克思城市批判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的生活視界。

馬克思對資本城市化的精彩描述就是展現在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工業化城市圖景,就是展現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觀的生活視界。馬克思、恩格斯一道通過對資本城市化圖景的科學分析與把握來建立他們自己的新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