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列寧、斯大林對馬克思主義城市化學說的主要貢獻
列寧和斯大林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基本觀點,他們在親手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之後,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便及時確定和闡明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應有的新型城鄉關係,並努力付諸實施,他們結合自己的國情,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提出了黨和國家的實踐的基本問題“是建立城鄉間的結合,消滅城鄉對立是共產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在提出城鄉融合的社會發展目標基礎上,都曾就如何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具體途徑和任務做出過多次論述,對指導今天的城市發展和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他們的觀點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1.消滅私有製和剝削階級,確立生產資料的公有製,是消滅城鄉對立的出發點和根本方針
近代的城市化運動、城鄉分離對立的形成以及城市社會問題惡化的總根源是資本主義的社會製度和固有的生產方式的矛盾。因此城市問題的徹底解決和城鄉融合的最終實現也必須挖根尋源,這一點恩格斯早在《共產主義原理》中便作了透徹的分析:“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生產教育、變換工種、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以及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麵的發展,這一切都將是廢除私有製的最主要的結果。”
2.使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有機地聯係起來,是實現城鄉融合的經濟基礎和重要條件
馬克思主義創始者們曾多次重複和深化過這個重要觀點,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便提出:“在最先進的國家裏可以采取的方法是: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之間的差別逐步消滅。”後來他們又寫道:“大工業在全國的盡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滅城市和鄉村分離的條件。”這種分離對立的消滅不僅是可能的,“它已經成為工業生產本身的直接需求”,“隻有通過城市和鄉村的融合,現在的空氣、水和土地的汙毒才能排除。”列寧接受並發展了這一觀點。他指出:“隻有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混合和融合起來,才能提高鄉村居民,使其擺脫孤立無援的地位,正是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生活條件接近才創造了消滅城鄉對立的條件。”
3.在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鞏固城市工人階級與農村勞動人民的社會政治聯盟,這是消除城鄉隔閡促進城鄉融合的重要社會基礎,也是列寧為我們提供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城鄉協調發展的寶貴經驗列寧曾多次強調:“在城市工人與農村勞動者中間建立相互的聯係,確定一種可以很容易建立起來的友好互助形式,這是我們的責任,這是執政的工人階級的基本任務之一。”他還指出,要促進城鄉的結合,“隻有一條道路,就是城市工人和農業工人結成聯盟”。在此基礎上斯大林將社會主義時期城鄉結合的使命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具體化:“什麼是結合呢?結合就是城市和鄉村之間,我們的工業和農民經濟之間、我們的工業品和農民經濟的糧食與原料之間的經常聯係、經常交換。結合問題是我國工業的生存問題,是無產階級本身的生存問題。”
4.積極發揮城市在現時代的中心作用,促使城鄉協調發展
馬克思主義者是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看待城鄉發展的,他們注意到在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時期,城市不僅不會消失,“並且還要出現新的大城市”;而且“肯定資本主義社會大城市的進步性,絲毫不妨礙我們把消滅城鄉對立當做我們的理想”。在現時代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對社會經濟和整體進步仍具有決定的作用,為了聯合和順利地推動無產階級的階級運動,大工業應當首先創造出必要的手段,即大工業城市和廉價而便利的交通。列寧等人對社會主義時期中心城市功能強化和發揮的觀點,有助於對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理論作出更加全麵深入的理解。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城鄉“融合”理解為,在共產主義社會不存在社會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的相對集中,事實上在生產更社會化、私有製消失後,社會再生產仍然需要依托經濟中心形成合理的經濟網絡,通過合理的城鎮布局、社區分工,使未來的生存聚落體係能兼有城市和鄉村兩種居民點分布形式的優點,並能克服原先各自的缺陷,最終形成共產主義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