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馬克思主義城市化學說的形成和發展(5)(1 / 3)

第二節列寧、斯大林對馬克思主義城市化學說的繼承和發展

一、列寧的城市化思想

馬克思主義城市化的思想在俄國的曆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城市戰勝農村的曆史。馬克思主義取代民粹主義的發展過程,恰恰發生在19世紀最後10年俄國工業增長最迅速的時期,這個過程在俄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曆史上標誌著城市統治農村的思想開始占主導地位。1917年布爾什維克的勝利,證明了城市在政治上戰勝了農村。斯大林的工業化方針又將這一過程推至頂點。

列寧在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時就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生產力已經在俄國取得了統治地位;傳統農業組織的集體主義的特點已經為現代經濟力量和階級差別所削弱,現代城市工業化的逐步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現代工業無產階級的出現,都使革命的中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

列寧嚴格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城市優越論的理論,分析自己的國家,“我們國家並不存在足以使我們遊離於社會一般規律之外的曆史特殊性”。這些規律規定了資本主義的未來及其給社會帶來的所有後果,包括城市對農村的完全統治。他認為,“城鄉分離、城鄉對立、城市剝削鄉村……因此,城市優於鄉村是有了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的一切國家的一般的必然的現象”。

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列寧提出了如下政策主張:

第一,無產階級為了自己革命的目的,必須實施革命的工農聯盟,由農民來代替軟弱無能的城市自由資產階級,但是,他又認為,無產階級與農民階級聯盟隻不過是局限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的一種權宜之計,在沒有革命的資產階級的條件下,這種聯盟成為推進曆史發展進程的一種手段,而當革命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後,這種聯盟將是無法維持的。即使是在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的過程中,農民也僅僅是作為次要的夥伴參加這種非正統聯盟的,無產階級不僅要與農民結成聯盟,還要“領導”農民。這種隻代表城市利益的理念必然遭到農民的抵抗與反對,這是農民生存本能的需要。

第二,國家政權必須掌握在以城市為基礎的體現著“無產階級覺悟”的政黨手中。一切利益由城市控製的無產階級政黨來主持進行,並要求布爾什維克黨在農村不斷擴大自己的政治力量,還把城市黨員派到農村,從怨氣十足的農民手中強行征糧,這都體現著布爾什維克黨對農民采取的不信任原則。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城市優越論由此成為布爾什維克處理解決農村和城市關係問題的理論基礎,成為蘇聯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經濟哲學。誠如莫裏斯·邁斯納所指出的:“列寧及其追隨者卻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思想:即城市擁有現代曆史的進步力量,而農村則蘊涵著潛在的停滯和保守的力量。”

這種被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列寧繼承了的城市優越論成為蘇聯建設史上一貫堅持的發展戰略。列寧時期提出了政治上從城市對農村施加影響,經濟上從鄉村農業生產中提取城市工業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全盤肯定集中化的長處,等等。斯大林以此為出發點製訂了把城市工業化建立在強製性的農業集體化之上的方案,確定了“農村城市化”的發展戰略,為了加快這種城市工業化進程,把城市的經濟建立在對農村的剝削之上等等。斯大林後來的繼任者盡管在農業體製進行了種種改革,但城市優於鄉村的指導思想始終不曾改變。蘇聯的這種城市優於鄉村的工業化模式培植了大批的城市精英,在實際上非但沒有解決城市與農村的矛盾,而是進一步擴大了現代城市和落後的鄉村之間的差別。

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類自由發展的城鄉一體論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應當奮鬥的目標,但是他們提出的城市優越論策略在實踐中的失敗需要進行新的思考。我們既不讚成鄉村優越論,更反對城市優越論。鄉村和城市在發展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們是人類生存空間兩個不同的載體。在鄉村中生活的農民和市民以及在城市生活的農民和市民都是平等的主體,他們都有在整個社會平等發展的權利。而平等地配置這種資源的隻能是市場機製,而不是經典思想家們提出的計劃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