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馬克思主義城市化學說的形成和發展(7)(1 / 3)

城市區域規劃——主要製定城市和城鎮區域範圍內城市基礎設施的統一布局和配備,居住區用地的工程準備,交通和郵電事業的發展,供水係統資源和能源手段、設施的建立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

蘇聯十分重視城市規劃工作,把城市的長期規劃和預測工作,看成是城市順利發展的必要保證。因為城市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城市本身並不能正確地解決自己的發展問題,隻有在國家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預測中才能解決。因此,城市規劃要首先在國家總體計劃中進行研究,列入早期預測計劃的內容:第一,20年科學技術進步及其社會經濟效益的綜合綱要。該綱要主要由蘇聯社會科學院各研究所、蘇聯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蘇聯國家建委共同擬定。綱要中專門分出城市建設和住宅建設一項,分別寫明人口分布的主要目的、任務和完善方針,城市和鄉村的形成及其建設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方案、方法和階段;科學技術進步對城市建設和居民點發展的影響。第二,15年(按5年計劃劃分)蘇聯生產力布局總綱要。由蘇聯國家計委所屬的生產力研究委員會與許多執行單位共同製定。該綱要要確定各類城市數量和人口增長的基本數據,以及蘇聯加盟共和國和經濟區居民點網變化的基本數據。第三,蘇聯境內人口分布總綱要。這一綱要在國家建委所屬的國家民用建築委員會領導下,由中央城市科學與設計研究所製定。該綱要詳細研究了城市建設中居民點網的形成問題;人口分布的城市建設綱要,是以生產力發展和布局的總綱要資料為依據的。

3.蘇聯城市布局的理論依據和布局形式

第一,統一人口分布體係。蘇聯著名城市研究專家霍列夫於1975年在《城市問題》、《蘇聯統一人口分布體係形成的方法原則》、《城市的發展和人口分布體係》等專著中提出了關於建立全國統一人口分布體係的理論,並在他後來的一些關於建立區域人口分布體係的著作中,發展了這一思想。統一人口分布體係概念的實質在於,在生產力合理配置的基礎上,通過遠景規劃的方式,將曆史上形成的人口分布改變為若幹完整的區域居民點體係,並聯合成統一人口分布體係。這種概念是以全國大、中、小經濟區劃的科學原則為依據的,同時考慮到蘇聯行政地區劃分。統一人口分布體係在一定程度上還反映了合理的區域生產組織的總係統圖:工業點——工業樞紐——工業區——地區生產綜合體——全蘇統一生產體係(地區生產綜合體體係)。同時,統一的人口分布體係的思想,使關於按區域合理組織生產和劃分區域的理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第二,組群式居民點體係。20世紀70年代以來,居民點體係形成的基本原理是:由於早已形成了一些有發展前途的區域性的生產力組織——區域生產綜合體、科學工業綜合體以及農工綜合體,從而產生了發展居民點網的一些新概念。根據蘇聯生產力布局的均衡性原則,要求把全部城鄉居民點作為統一的整體,有計劃地按區域進行合理的組織和發展。

建立居民點體係的目標是:保證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擴大勞動選擇範圍;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創造各種條件;通過向群眾介紹城市文化珍品的方式全麵發展每個人的個性;相對拉平各種不同居民點的生活水平;改善和保護環境。

建立居民點體係的意義在於,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生產力配置合理化,區域生產組織實現專業化、協作化和社會化,加強各居民點之間的生產、文化和其他聯係。利用大型居民點的雄厚社會經濟基礎促進小型居民點的發展。居民點體係的建立有助於推廣城市生活方式和完善跨村鎮的服務行業,從而較快地消滅城鄉之間的社會經濟差別和大、小城市之間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