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毛澤東城市化思想(3)(1 / 3)

統籌城鄉發展是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共同發展的治本之策,是中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徑。依照當今的觀點,城鄉統籌發展包含四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城鄉開通——城鄉統籌的基礎。所謂城鄉開通,就是指打破城鄉之間的界限,按照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使城鄉相互開放、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向一體化方向邁進。

第二,城鄉協作——城鄉統籌的必要。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全麵加強城鄉之間的協作。這種協作應遵循經濟規律,體現城鄉經濟主體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以提高效益為核心,自願、平等地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結合。

第三,城鄉協調——城鄉統籌的提高。一方麵是一種狀態的描述,即城鄉發展過程中各個層麵所表現出來的相對均衡狀態。另一方麵它是一種行為,即政府為實現城鄉發展的相對均衡所進行的調節、引導。

第四,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城鄉統籌的實現。城鄉融合,是指城鄉之間十分密切、非常協調、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新型關係。

毛澤東關於城鄉統籌的理論,盡管沒有我們當今認識得這樣係統和深刻,但就以上四個方麵的內容,都涉及了。毛澤東關於城鄉統籌的理論,為中國城市化理論奠定了基礎。

城鄉關係問題,一直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思考的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

1927年4月19日,毛澤東在國民黨土地委員會第一次擴大會議上的發言中說:“關於解決土地問題的意義可再加三項:(一)廢除封建製;(二)發展中國工業;(三)提高文化。”這說明,毛澤東在深入研究中國土地和農民問題時,一開始就與工業問題、城市問題緊緊聯在一起,統籌考慮。

1930年5月,毛澤東在《尋烏調查》中提出要“了解城市是什麼東西”。他說“我是下決心要了解城市問題的一個人,總是沒有讓我了解這個問題的機會,就是找不到能充足地供給材料的人。這回到尋烏,因古柏同誌的介紹,找到了郭友梅和範大明兩位老先生。多謝兩位先生的指點,使我像小學生發蒙一樣開始懂得一點城市商業情況,真是不勝歡喜。倘能因此引起同誌們(尤其是做農村運動和紅軍工作的同誌們)研究城市問題的興味,於研究農村問題之外還加以去研究城市問題,那更是有益的事了。我們研究城市問題也是和研究農村問題一樣,要拚著精力把一個地方研究透徹,然後於研究別個地方,於明了一般情況,便都很容易了。”這個資料表明,毛澤東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十分重視研究城市問題的。到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更加重視城市問題和工業問題了。

1941年5月1日毛澤東製定的《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中,在強調“發展農業生產”同時,還強調要“發展工業生產與商業流通”。同年8月31日毛澤東給秦邦憲的信中寫道:“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工廠(社會生產,公營的與私營的)與合作(變工隊在內),不是分散的個體經濟。分散的個體經濟——家庭農業與家庭手工業是封建社會的基礎,不是民主社會(舊日民主、新民主、社會主義,一概在內)的基礎,這是馬克思主義區別於民粹主義的地方。簡單言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機器,不是手工。我們現在還沒有獲得機器,所以我們還沒有勝利。如果我們永遠不能獲得機器,我們就永遠不能勝利,我們就要滅亡。現在的農村是暫時的根據地,不是也不能是整個中國民主社會的主要基礎。”毛澤東的這個理念,十分深刻。

1949年,在新中國誕生前夕,黨的工作重點將由農村轉入城市的曆史性轉折時刻,毛主席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提醒全黨:“城鄉必須兼顧,必須使城市工作和鄉村工作,使工人和農民,使工業和農業,緊密地聯係起來。”在這裏,毛澤東城鄉統籌的思想已經很明確了。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製訂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但同時也提出要相應地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的要求。為了不使農業因優先發展重工業受到影響,他強調: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如果沒有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什麼發展重工業?所以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係,必須處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