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是太行山裏的一個小山村,坐落在山西省昔陽縣,總麵積隻有1.88平方公裏。1964年12月,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了“農業學大寨”的理由。他說:“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大寨大隊,是一個依靠人民公社集體力量,自力更生地進行農業建設,發展農業生產的先進典型。”“這個大隊,原來生產條件很差,是一個窮山惡水土地薄,全部耕地散在七溝八梁一麵坡的地方。十幾年來,這個大隊在黨的領導下,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以加工改造耕地為中心,綜合運用‘八字憲法’,高速度地發展了農業生產。他們進行了大量的、艱巨的農田建設,把過去的4700塊土地連成了2900塊,並且都建成為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他們的糧食畝產產量,1952年為237斤,1962年增加到774斤,1963年雖然遭到很大的水災,但仍然保持在700斤以上。”“從1952年到1963年的11年中,這個大隊在逐步改善社員生活的同時,向國家總共交售了1758000斤糧食,每戶每年平均交售7000斤。”
學大寨運動,盡管出現了不少問題,但毛澤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探索,值得肯定。大寨人就是遵照毛澤東指引的方向,在探索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毛澤東沒有能看到大寨今日的變化和發展,如果他老人家地下有知的話,他一定會對當代大寨人將他當年比較朦朧的設想變成現實而感到欣慰的。
1964年全國學大寨時,大寨僅有80戶人家,383口人。70年代末,大寨經濟居於全國農村的上遊水平,大寨人一個勞動日的最高工資可達1.8元,而當時全國90%以上的農村達不到這個數,能達到0.8元就算是好的大隊了。如今,大寨村已發展到160戶人家,510口人。村經濟總收入已連續幾年突破億元大關。2004年,大寨經濟總收入達到11026萬元,比1980年增長520倍;人均收入4500元,增長24倍;集體積累3000萬元,固定資產8000萬元。2005年,大寨村總產值達1.2億元。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寨村三分之一的農戶告別了世代居住的窯洞。村裏采取個人建房、集體補助的辦法,建起別墅式樓房54幢,每幢的建築麵積都在180~220平方米。全村實現了“小有教”(幼兒園、小學免費,考入大中專學校的學生享受村裏發放的獎學金,每人每年1000元),“老有靠”(60~69歲每人每月100元,70歲以上每人每月150元),“病有報”(醫療保險),吃水不用吊(自來水),運輸不用挑(汽車),看病不用跑(村辦醫療保健站上門)。連一些城鎮還沒有完全達到的社會保障製度,在大寨也已初步建立起來。至2004年年底,大寨村在農村信用社的儲蓄存款達到1000萬元。實實在在的數字和事實充分說明,大寨已邁入小康村的行列。
走出山村闖市場,是大寨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變化。今日的大寨,80%以上的農民實現了向二、三產業的轉移,純農戶已不存在。大寨現今的經濟總收入中,工業占56%,服務業占40%(其中旅遊業占30%),農業的比重已經微乎其微。農業收入隻占總收入的0.003%。到2005年上半年,大寨村引進項目20多個,引進資金6000多萬元,引進人才100餘名,興辦了水泥廠、羊毛衫織造廠、酒業公司、乳製品加工廠、汽車運輸隊、煤炭發運站、森林旅遊公司等10多個實體。“大寨品牌”的係列產品10年累計納稅1800多萬元,成為昔陽縣連續8年的利稅第一村。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襯衫、大寨鋁塑管、大寨醋、大寨黃金餅、大寨金鹿酒等產品行銷全國。
如今的大寨已經成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梯田莊稼蔥綠,池水波光旖旎,森林鬱鬱蔥蔥,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樓房林立,街道幹淨,人民好客。大寨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遊區。大寨的道路修得很好,全村都鋪了柏油,村外的公路也是柏油,山路則是石頭階梯,可以腳不沾泥地瀏覽整個虎頭山。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大寨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大寨村立足本村實際,創新思路,提出了“壯大村辦企業,做大旅遊產業,擴大對外開放,邁大發展步伐”的目標,為未來的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大寨人就是這樣餞行毛澤東的設計,又超越了毛澤東的設計。他們正快步走在中國農村城鎮化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