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的科學內涵(1)(1 / 3)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它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做出了新的科學判斷,形成了新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係。而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則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鄧小平經濟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

鄧小平所指的城市化,作為一個曆史範疇,是指傳統落後的鄉村社會轉變為先進的城市社會的曆史過程。這個過程,應包括兩個方麵的變化:其一,大部分農業人口脫離農業,逐步向城鎮集聚,使城鎮人口的比重和非農產值的比重逐漸增大;其二,鄉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向城市轉變,即鄉村的生產力結構、生產經營方式、收入水平及結構、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與城市日漸接近,趨於同一。城市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發展階段的根本標誌。研究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對加快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第一節工業化與城市化

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促進工業化,這是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工業化反映了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的轉變,城市化反映了傳統鄉村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的轉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城市化不能離開工業化,同樣,工業化也離不開城市化。隻有把作為經濟過程的工業化與作為社會過程的城市化結合起來,整體推進,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健康協調發展。也就是說,城市化的過程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它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共同發展的一個過程。因此,在鄧小平的城市化理論中,也很看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係,也把發展工業化作為推動城市化的一個重要的方麵。

一、工業化

我們所說的工業化指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過渡到以現代工業經濟為主的一個特定的曆史階段和發展過程。要實現工業化的目標,要推動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走工業化的道路。縱觀近現代主要歐美發達國家的發展,工業化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視。

正是工業化自身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要想真正地實現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現,也必須要注重工業化的發展。鄧小平同誌作為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總設計師,很早就關注我國工業化的發展了。值得一提的是,鄧小平在關於工業化發展的思想中,一直貫穿著工業化的發展如何帶動和促進我國城市化的發展,一直貫穿著如何推動我國農村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也就是說在他的工業化思想中也體現著城市化的思想,二者是密切相連的。

鄧小平同誌關於工業化的思想,主要包含了兩個時期,一是在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60年代初,在總結毛澤東同誌工業化道路探索的基礎上,鄧小平同誌參與領導了對“大躍進”造成經濟結構失調的調整工作,重點調整了農、輕、重的比例關係,初步形成了鄧小平早期的工業化思想;另外,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將鄧小平同誌推到了中國曆史的前台,他在領導中央工作的過程中一邊思考一邊實踐,以嶄新的方式將中國的工業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第一個時期,鄧小平早期的工業化思想概括有以下幾點:

第一,搞工業化建設要按照農、輕、重的次序做到協調發展。20世紀60年代初,針對工業化建設的方向問題,鄧小平從現實出發,總結國內的經驗,吸取外國的經驗,他指出:“按照農、輕、重的次序安排,從長遠看會發展得快一些、好一些。我考慮,在一定時期內,我們工作的重點,必須按照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適當解決吃、穿、用的問題。”“工業支援農業,農業反過來又支援工業。”工業和農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使工業化建設的基礎更加穩固。

第二,搞工業化建設要立足於現有基礎和群眾需要。新中國成立初期,要在現代工業底子比較薄的基礎上搞工業化建設,需要建許多骨幹工業項目,就要有大量資金的投入,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主要靠集中國內財力,因此,中央財政是工業化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一五”期間,鄧小平一度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他提出了財政工作的六條方針,其中一個重要思想就是:“為了把國家財政放在穩固的基礎上,保證社會主義工業建設,必須節減一切可以節減的開支,克服浪費。”鄧小平認為,搞工業化建設要麵對國家現實,不能脫離國家的現實,我們國家的現實就是窮,需要有勤儉建國的本領。由於“一五”重點大型項目大都安排在內地的新興工業城市,鄧小平同誌針對有些城市不顧資金緊張,在規劃上大肆鋪張,提出了不少批評,他指出,“這就是缺乏群眾觀點”。並指出:“我們的建設工作應該麵對群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修建學校如此,修建文化娛樂場所如此,解決‘骨頭’和‘肉’的關係問題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