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貢獻(8)(1 / 3)

要實現城鄉一體化這一宏觀的發展目標,就需要用城市化的水平來衡量,當前中國的城市化是傳統農業經濟社會轉變為現代工業經濟社會的過程及其結果。它既是一個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革過程,又是一個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4)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的進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城鄉統籌為前提,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產業為支撐,以和諧共享為準則,堅持製度創新,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建設城鄉經濟、社會和生態和諧發展的思路成為這個時代經營範例模式的主旋律。

石獅市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原隸屬晉江縣,1988年撤鎮建市。建市20年來,石獅市充分發揮福建省綜合改革試驗區的作用,城市化取得了巨大成就。黨的十六大以後,石獅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城鄉統籌,成為全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縣域,並率先進入城市化的最高發展階段——城鄉一體化階段,進入全國縣域城市化先進行列。從昔日的農村地區進入到現在城市化的最高階段,石獅市因地製宜地走出了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石獅建市之初就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構思。1988年,首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

中國長期城鄉二元結構形成的,如土地、戶籍、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一係列製度,使城鄉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也是城鄉一體化的製度障礙。隻有不斷進行製度創新,才能形成和諧共生城鄉一體的新格局。在這方麵,石獅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改革城鄉土地管理製度,促進土地流轉。城市化對資金的要求非常強烈,而建市時國家隻給了500萬元開辦經費,當時的財政收入也隻有1916萬元。麵對城市化捉襟見肘的資金困境,石獅市委、市政府不等不靠,進行了城市土地製度改革,將傳統的無償、無限期、無流動的土地使用製度改為有償、有限期、有流動的城市土地使用製度,僅此一項,1988~1994年直接的土地收益就達到7億元,這些錢解決了城市化麵臨的資金瓶頸,為城市化的高速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土地越來越成為製約石獅發展的重大瓶頸。項目要上馬、企業要發展,卻找不到可用的土地。為了保障重點項目和新農村建設用地需要,石獅政府堅持區分輕重緩急,嚴格土地預審、審批、批後管理。對重點建設項目用地、重大利用外資項目和規模較大企業用地優先予以保障,對投資規模小的一般工業項目引導進入標準化廠房,原則上不再單獨選址、供地。在鎮村土地管理方麵,堅持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完善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科學運用好土地資產經營,不斷完善土地收購儲備和經營性土地招拍掛製度,為城市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集聚資金,把房地產開發引向沿海鎮區。舊城區和“城中村”的改造要嚴格按照城市化的標準,整區連片、高起點進行改造,提高容積率,降低建築密度,完善配套設施,提高品位。為了保障失地農民的權益,石獅在征用農民土地時試行土地回批補償製度,回批的土地允許農民建設與工廠配套的宿舍出租給工人,此舉使失地農民有了穩定的收入,減少了征地的阻力。

建立統一的城鄉就業服務體係,推進戶籍製度改革。石獅建市後,從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規範管理民辦職業介紹所,推行勞動合同製度和完善維權工作機製等方麵入手,圍繞“勞動關係和諧穩定,管理服務規範高效”的目標,積極推進石獅城鄉勞動就業發展與和諧勞動關係建設。早在1992年石獅勞動部門就成立了公辦職業介紹所,同時民間職業介紹機構也發展起來。2002年又把分散的10家民間職業介紹所與公辦職業介紹所集中在一個場所,形成了以民間職業介紹為主,政府部門監管的勞動力市場模式和“一站式”的綜合服務。近幾年每年進入這個勞動力市場求職並介紹成功的約2萬人。同時石獅還創新就業新模式——“異地培訓、石獅就業”,先後與18個省市建立勞務培訓、合作基地,建立引進人力資源的長效機製,吸納了30萬外來勞動者,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就業、再就業工作作出積極貢獻。為了維護外來工的權益,促進他們融入石獅社會,在全省率先出台《關於優待外來務工人員的暫行規定》。規定提出了一係列措施:外來務工人員可以參與勞動模範的評選,享有政協委員、黨代表的推薦,依法參與人大代表的選舉權;在子女入學上實行就近入學,享受所在企業所屬區域生源同等待遇;放寬外來務工人員的落戶政策,凡在石獅有居住條件、合法職業及經濟來源,與企業簽訂、履行勞動合同兩年以上,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經所在企業申報,均可在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請登記常住戶口。這些規定基本消除了農民進城務工的體製性、政策性障礙,有效促進了城鄉之間勞動力的流動,也為外來人員融入石獅社會創造了條件。